以“志”为媒,诗性江南的多维记忆

   日期:2022-11-24     移动:http://mapp.b2b-1.com/news/84373.html
核心提示:  江南,是憧憬,更是向往;江南文化,是意境文化,更是诗性文化。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地方志是江南文化的根和魂。  千百年来,在山水花木月夜晨昏之中,江南从地理空间名词逐渐发展成为人文空间名词。

原标题:以“志”为媒,诗性江南的多维记忆

   江南,是憧憬,更是向往;江南文化,是意境文化,更是诗性文化。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地方志是江南文化的根和魂。

   千百年来,在山水花木月夜晨昏之中,江南从地理空间名词逐渐发展成为人文空间名词。今天,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将长三角共有的江南文化品牌更好地传承和展示、传播,这是方志研究者们共同关心的议题。

   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以“志”为媒。11月初,“志说江南・2022苏州圆桌会议”在江苏省苏州市举办。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文化学者第三次会聚苏州,挖掘江南方志的独特价值和丰富资源,聚焦江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把脉江南文化品牌的塑造。

  方志,研究江南文化的重要史料来源

   国有史,地有志。

   “江南的地理和行政区划变化频繁,江南文化在内容上过于丰富,因此在今天如何界定江南方志的对象、范围、载体等,对于进一步传承、传播、发展江南文化来说显得尤其重要。”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认为,地方志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史、地理书、舆图等,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记、地志等,东晋常璩所撰《华阳国志》是最早的地方志之一。

   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潘捷军认为,在延续两汉传统的基础上,六朝是规范方志编撰的重要发端时期,“当时的核心区域就是江南。在方志的编撰过程中,大批江南士族和中原南下侨民参与进来,并成为主要编撰者,这样使得‘江南’的文化、学术乃至心理的地域色彩逐渐浓厚”。

   古往今来,盛世修典,盛世修志。江苏省历时13年编纂《江苏历代方志全书》,是江苏古代方志的集大成者,其中江南地区的志书占三分之二以上;又历时20年完成了首轮志书,记录了江苏从远古到1978年前的历史,历时15年完成了二轮志书,记录了江苏从1978年到2008年的历史,这是江苏从古迄今最全面、最翔实、最权威的地情文献资料;同时,配合国家方志馆江南分馆(苏州方志馆)建设,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突破一城一地的思维禁锢,编纂“志说江南”系列丛书。目前,《江南旧志图选・城池》和《江南旧志图选・境域》已经完成,为新时期江南地区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和历史主动,更是苏州地方志工作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的新作为。

   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左健伟说,江南地区文化昌盛,古代修编的志书十分丰富,这些是研究江南文化最重要的史料来源,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其他形式的、能反映江南文化的“志书”不为人知,或者没有系统地归纳整理,仍需专家学者不断研究探索。

  方志,江南文化的“横塘驿站”

   方志作为地方历史文化的基础和源头,也是每个人的初心所在和走向未来的起点。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大运河边上的“横塘驿站”是一个独特的文化表征。“横塘驿站”位于苏州古城西南角,其现存原水陆驿站的大门左右柱上有一副对联:“客到烹茶旅舍权当东道,灯悬待月邮亭远映胥江。”两句话一实一虚,阐述了横塘驿站是一个多情离别之地。也因此,它为后人留下了“凌波不过横塘路”“年年送客横塘路”等优美的离愁诗词。一千多年过去了,如今的“横塘驿站”,春来依旧是绿满平川、石桥横卧,成为游子骚人“能不忆江南”的一个记忆节点。

   苏州文化学者缪智则将“横塘驿站”称之为“运河诗岛”。“开放的苏州,每天都会有迎来送往,哪里是送客的最佳处?依旧是‘横塘驿站’啊!”他说,“从方志梳理出的“横塘驿站”历史来看,其代表着宋文化价值指向,是十分难得的苏州宋文化历史汇聚地和未来展开地。方志就是江南文化中的‘横塘驿站’,它涵盖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意义空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修志问道,以启未来。

   以“务实、开放、创新”为主的江南文化精神正在成为长三角共有精神财富,江南文化成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根系和重要动力。

   今日之江南,仍然是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文化版图中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

  方志,融入大街小巷的新体验

   形式多样的地方志为江南文化的历史基因构建了文化共识,也为江南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

   每到深秋,苏州古城区人民路上就多了一个“景点”――一枝深红的柿子探出白墙,掩映在北寺塔的佛光掠影中。这棵柿子树其实只是普通苏州人家院子里的寻常一物,可是在古城独特的文化氛围中,就成为市民和游客的苏州记忆之一。

   “空间即江南,文化即生活。”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乐江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对这样的景色有着切身的体验。她说:“江南文化是可信、可爱、可敬的,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形象。在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我们就是要把这样的形象从方志里整理、提炼并展现出来,这才是实实在在具有生命力的文化。”

   对此,苏州市职业大学教授陈璇建议:“可以将方志文化融入古城文化空间再造工程,利用信息大数据可视化平台、GIS地图等,打造城市空间网络,全方位呈现苏州方志记载的历史、文化、艺术;市民在每条街巷进行二维码扫码互动,即可根据方志里的记载,了解其地理位置、游览时间、出行方式、兴趣爱好等,然后进行数据的多维度匹配,随时随地量身定制出一条独一无二的古城漫游线路方案。”

   陈璇的建议已经不仅仅存在于纸上。从2021年起,苏州市计划用3年时间打造上百个“江南公共文化空间”,并打造了“品读江南、博物江南、艺美江南、多彩江南”等8条线上微旅行线路,国内外游客即使足不出户,也能领略到江南文化的独特韵味。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蒋丽英)

免责声明:以“志”为媒,诗性江南的多维记忆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通知我们删除! (留言)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0相关评论

图文信息
最新发布
行业资讯
最受欢迎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B2B-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