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具有强烈的敬民、爱民、亲民、为民意识,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为人民谋利益,这也是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说:“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
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民观的无比正确,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谁就能得到人民的理解、支持和爱戴;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民观的伟大力量,中国人民站立起来,社会主义中国屹立于世界,就是靠走人民路线。
毛泽东思想的观点千个万个,归根到底就是一个:为了人民。是否为人民谋利益,是检验干部的试金石。践行这个观点的,就是好干部;不践行这个观点的,就当不好干部;违背这个观点的,就一定是坏干部。这个观点也是考量执政党优劣的分水岭。执行这个观点的就是革命党,反对这个观点的就是不革命党或反革命党。中国有13亿多人口,按照这个观点来办事,一切都好办;不按照这个观点办事,什么都不好办。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月6日,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储能王朝核心成员”理论普及宣讲小队前往十堰市郧阳区龙韵村。该村是为了配合南水北调工程而建设的一个新村,是一个异地搬迁的村子,同样是一个文化艺术扶贫村。
怀着一颗爱民敬民的心,成员走进龙韵村。驻村帮扶,团队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了个人行为,更是代表南京工程学院对村关怀的具体体现。为此,团队成员与接触到的村民交朋友、“接地气”,实打实地给群众排忧解难,把这样的驻村帮扶当成一场走亲访友的“亲情之旅”,当成送关怀送温暖的实际行动。村落聚合了“耕读文明”和“恐龙文化”,传统民俗工坊街,古朴汉江风情街,打造“农、旅、文、商、学、艺”综合体,使安置与兴业巧妙结合,同步发展。
在走村串户的路上,团队还参观了红色报纸博物馆。馆内以“读报纸,学党史”为主题, 原创设计郧阳红色小报童“龙娃”为IP形象和解说向导,打造了一个科技性强,互动性足,艺术品位高的展示项目,成为学习党史、观光旅游政党学习,研学教育的窗口项目。此次实践积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提高龙韵村群众们的幸福指数,是我们最大的心愿。#青春书写新江苏# @南京工程学院
1970年,济南军区司令外出视察,半路上遭遇车祸。汽车侧翻在地,车门压住了司令的胸锁骨,他被紧急送医。保卫部门赶来,将司机立即逮捕,准备严厉惩处,苏醒过来的司令讲:“不是司机同志的错。”
“群众的利益无小事,人民的事情大于天”,一位老将军坚信群众的力量,不忘问计于民,实现了群众的殷殷期盼。1955年,军事学院战役系杨主任(本名敬堂)接受上级命令,担任了济南军区司令。
杨司令赶往济南赴任后,立即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开始没日没夜地为国操劳。他一方面抓部队建设,另一方面时刻关注民生,积极为群众们谋福祉。在一段时间内,杨司令常常外出视察,聆听群众的心声,不负群众的期盼。
1957年秋,杨司令穿着1身便衣,轻车简从回到老区视察。众人抵达某村,杨司令踩着泥泞的小道,去田间地头视察。这时,群众们正在挑塘泥,在蒙蒙的雨雾中没有认出杨司令。几位群众高喊:“你们怎么来晚了,扁担箩筐就在田埂上,快下来挑塘泥。”
警卫员一听,刚想要解释,被杨司令给拦了下来。就这样杨司令脱了鞋子,赤脚进入水塘中,开始一趟趟挑起塘泥,累得汗流浃背。警卫员提出:“首长,我替你来挑吧。”杨司令只说:“我就是农家娃子出身,这点活技不算什么?你去帮其他老乡吧。”
直到塘泥被清理干净,有老乡问:“我怎么没有见过你们?你们是我们村里的吗?”杨司令笑着回答:“哪有这个村、那个村?咱们都是1个革命大家庭的,互相帮助嘛。”后来,村民们才知道“帮助他们挑塘泥的同志”,就是万众敬仰的杨司令,各个激动不已。
1964年冬,杨司令前往阳县视察,恰逢当地进行“农田基本改造”。看着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杨司令心潮澎湃,和社员同志们一起劳动。清运积土时,杨司令将麻绳系在小推车上,在前面拉车。
他额头上渗出汗珠,一趟趟跑下来,已经是大汗淋漓。中午时分,杨司令就和群众们坐在田间地头,吃着红薯就咸菜,连呼:“这实在是人间美味。”午饭后,社员们短暂休息,都围靠在杨司令身边。
1位老农和杨司令熟悉了,大方递上老旱烟,请杨司令尝一尝。杨司令没有拒绝,接过老旱烟抽了起来,咳嗽了两声后,说:“这烟劲头真大。”杨司令此话一出,把围观群众们都逗笑了,和群众们彻底打成了一片。
待“农田基本改造工作”完成,杨司令与群众们依依惜别,返回部队去了。1970年,杨司令又1次外出视察,倾听基层群众的呼声。司机同志备好车后,杨司令快步上车,2人正式出发。
汽车向着目的地(某公社)进发,渐渐离开了城市的大道,进入乡镇的小路上。路旁的庄稼地郁郁葱葱,映入杨司令眼帘的便是满眼的翠绿,沁人心脾。庄稼已经抽穗结果,甚是喜人,杨司令满脸笑容。
走着走着,汽车抵达了1处十字路口位置,突然1位农民骑车从另1条道路上冲了出来。危险瞬间发生,司机同志为了躲避老乡,猛打方向盘。顷刻间,汽车翻倒在路旁的水沟里,车门重重压在了杨司令的胸锁骨上。
司机同志爬出汽车,连忙呼救,乡亲们跑来救助。一会儿,急救车驶来,将杨司令紧急送医。而保卫部门也一同到来,认为:“此次事件由司机同志引起,必须接受调查。”司机同志被逮捕,保卫部门的意见是“严厉惩处”,将司机同志关了禁闭。
经过医生的抢救,杨司令苏醒过来,保卫部门前来报告。杨司令听到了处置意见后,立即表示:“司机同志是为了躲避老乡,才猛打方向盘,出现了事故。这件事不是他的错,你们不准惩罚他,马上将他释放。”
有杨司令证明,司机同志很快被释放,一生感念杨司令的恩情。这就是爱民敬民为民的杨司令,他保持着终身不变的人民情怀,毕生为群众们谋福祉,受到了万千百姓自发的敬仰爱戴。
1969年,北京军区司令视察老区,顺路探望了自己的岳母。乡亲们用芦苇叶包好糯米、红枣,放在锅里蒸熟后,拿来招待司令。乡亲们给司令递粽子,却被警卫员拦住,警卫员讲:“一定小心食物卫生。”
一位老将军回忆:“正是有了老区人民无私的援助,我军才能无往而不胜。”1938年,原红88师郑政委从抗大毕业,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军政学校,担任了军事教员。郑政委来到晋察冀军区后,又被分配到2分校,负责教学工作。
2分校设立在灵寿县大夫庄村,村子依山傍水,地理位置极佳。郑政委抵达大夫庄村后,一边开始教学工作,一边不断写着请战书,请求去前线参战。组织回复:“维山同志,帮助前线部队培养优秀指战员,这份工作同样重要。”
接到组织的回复后,郑政委便沉下心来,开始专心教学工作。1天,郑政委下了课堂,1位名叫孙香燕(后来改名为孙景波)的女青年跑了过来,向郑政委请教问题。郑政委耐心讲解了1遍,这位女青年还不明白,郑政委又讲了几遍。
女青年望着英俊的郑政委,心里竟有了一丝悸动,脸不自觉地红了起来。后来,孙香燕常常来请教问题,与郑政委渐渐有了纯洁的革命友谊。1次,2分校组织野外行军,遭到1股日寇的尾随。
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郑政委发挥军事才能,指挥警卫排构筑阵地,掩护学员们突围。郑政委灵活机动地指挥部队,与数倍于己的日寇周旋,凭借地理优势全歼了这股日寇。郑政委带头冲杀,身上多处负伤,带领学员们顺利突围。
待郑政委率部返回,孙香燕望着爱人的伤口,哭成了泪人。军政学校校长看到了“郑政委的军事才能”,专门给上级写信,提出:“维山同志军事才能出众,留在后方实在埋没人才,请安排他到前线部队去。”
因为有校长的提议,不久后郑政委接到命令,准备去往教导团赴任(被任命为教导团政委)。临别前,孙香燕找到郑政委,提出“和郑政委一起去前线”。2人正式向组织打了结婚报告,匆匆举办了简单的婚礼,奔赴抗日第一线。
从此,这对革命眷侣在沙场为国奋战,为了革命事业均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郑政委再次担当重任,被任命为北京军区司令。1969年,郑司令前往晋察冀老区视察,返程途中经过了灵寿县。
此时,距离郑司令夫妇离开大夫庄村,已经过去了30多年。郑司令向组织请了假,携夫人回大夫庄村,探望岳母一家。郑司令夫妇轻车简行,见到了家乡熟悉的一草一木,回到了芦花开放的故乡。
乡亲们得知“将军夫妇荣归故里”,自发来到村口迎接,到处都是欢声笑语。郑司令夫妇抵达村口后,他们快步下车,与乡亲们一一握手,对乡亲们嘘寒问暖。在乡亲们的簇拥下,郑司令来到岳母家中,郑司令的夫人抱着母亲痛哭。
一会儿,当地政府派遣的民兵队赶来,开始在郑司令岳母家周围戒严,保护郑司令夫妇的安全。乡亲们被拦在门外,郑司令叫来了当地的干部,问:“你们这是干什么?为什么拦住乡亲们?”当地干部回答:“首长,我们派民兵队过来,是为了保护您的安全。”
郑司令一听,语重心长地说:“这里是革命老区,乡亲们那么质朴,哪有什么不安全?赶快把民兵队撤了。”待民兵队撤离后,郑司令搀扶着老大爷(曾经的抗日堡垒户)进屋,和老大爷聊起了家常。
在郑司令回乡前,老乡们采摘来芦苇叶子、红枣,做好了粽子款待郑司令。老乡们将粽子送来,还冒着热气,递给郑司令尝尝。郑司令伸手要接,却被警卫员拦住,警卫员小声说:“首长,你一定小心食物卫生,防止食物中毒。”
郑司令听到警卫员的话,立即表示:“你这个小同志,这是说的什么话?当年如果没有老乡们的无私援助,哪有我们的今天?老乡送来的粽子,不仅我要吃,你们也都要尝一尝,感受感受老乡们的关爱。”
郑司令率先接过1个粽子,剥开芦苇外皮,细细品尝起来,连连夸赞:“这粽子真香,真好吃。”警卫员吃了1个粽子,只感觉嘴甜心也甜,打心底里理解首长的批评。待郑司令返回部队前,将自己身上的全部工资留给了村里,请村里干部分发给困难群众,尽自己所能替乡亲们排忧解难。
时光过去了几十年,老将军爱民敬民的本心没变,群众们对子弟兵的无私关爱也没有变,军民们永远情深似海。
国家的强大靠的不是武器,严刑峻法,而是得民心,敬民,爱民,惠民,以德化民,然后开明,开放,放开思想,尊重个体的独立性,让各路明心的文化跟着无阻自由地蓬勃灿烂发展起来。敬畏祖先的文化,发新经典的文化,让社会有一个百花开放,百家争鸣,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氛围,这才是一个国家长久繁荣的稳定剂。
以逐利益,逐虚名,逐妄欲为主要目标的企业,组织迟早要被历史淘汰掉。
只就当下的情况来说,能预测得到的稍微活得长一点的组织,企业也是那种在大时代中懂得舍末归本的企业,以前它们注重管理,营销,利用,控制这些末节,现在有远见一点的渐渐开始懂得了:自身产出的东西有同行无法取代的内在核心品质,自身立起了能拥抱变化,关怀人性的优良制度和文化,——这才是真正能延续自身寿命的良药。
做人,同样是这个道理。
很多人一开始生命过得糊涂,没有方向,是源于他根本就活在一个谋虚逐妄中,在那里面,他从不是因自己真实的内心而活,他要么因外人而活,要么因外在利益和虚荣而活,要么因各种嗜欲而活......总之,就是无法全己本真而活。一个称得上伟大的人,称得上有大德(汉子里面,“德”字最早的写法是上面一个“直”,下面一个“心”,即依真心而活,活得本心澄明)之人,到最后活通透了,无不都是鄙视社交,无惧别人眼光的人,到此时,他已经彻底懂得了,到底什么才是生命的真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率性之谓道,全己之谓本,独立之谓根。自新者大,自胜者强,自化者神,——这些才是生命的真谛。
......
《孟子·告子章句·上》中,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所谓天爵,即是人生来自带的初真,天善,至信,纯诚,所谓人爵,即是天爵澄明后,顺带而来的那些外在的末节东西,诸如名或利。无论是一个国家,组织,还是个人,要想达到真正的长生久视,唯一的途径即是时刻不能忘记夯实自身形而上的根本,砥砺正其心,修其身,固元,强元,否则的话,终究都是烟花泡影,瞎折腾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