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德治公务员考试(思想道德与法治考试)

   日期:2023-05-09     移动:http://mapp.b2b-1.com/news/322017.html

聚焦《论语》化感悟019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感悟】

自古以来法律制度从来都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法律制度的同时需要有道德约束相结合,让人有羞耻之心主动遵守道德底线尽量避免违法犯罪。

孔子在此强调“以德治国”的思想,重视道德修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政治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君主虽然都采用“外儒内法”治国手段,但无论如何,对道德价值的宣讲和践行,对社会的稳定和人际的和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虽然有人认为孔子忽视了政令制度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但德治的理想高于法治的境界则是不争的事实。倘若将他以德治国的思想放到现代,然后再与法制制度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其效果当然会更好。

在周天子统治的时期,社会运转主要是靠礼制加以约束的。但是,到了孔子生活的时期,礼制基本上已经是名存实亡。再加上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纷纷颁布了繁苛的政刑,很少有人会用礼制安邦。但是,光有政刑,却不能教化民众,没有政刑更是无法管束民众。因此,孔子的这套理论确实不错,但因礼制烦琐而难行得通。所以,在企业乃至社会中,汲取礼制的合理成分,简化程序,并确保其严肃性,还是有极大价值的。

孔子曾与卫国的大夫孔圉讨论过治国之道,孔子说,用礼乐统治黎民百姓就好像用缰绳驾驭马匹,骑马的人只要握住缰绳,它们就知道怎么跑了。用刑罚统治老百姓,就好比拿鞭子驱赶它们一样,很容易失去控制,令骑马者受伤。当时,孔圉提出疑问,只有缰绳,没有鞭子,马儿怎么会怕人呢?若是这样的话,马儿反而会越跑越慢。若是对他们的这段对话加以仔细分析,大家不难看出,孔圉主张以刑罚为主,礼乐为辅;而孔子则主张礼制,反对刑罚,体现出了其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就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孔圉的主张似乎更为合理一些。不过,孔子的主张也并非没有道理,若是老百姓都接受道德礼乐的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社会自然会太平无事。

高铁站项目正在紧张施工。实验员找经理请假回老家,理由为女朋友的姑妈病了,并且告知经理已经买好了晚上的机票。公司有严格的请假制度,已经定好票后找经理请假那是在通知经理了并非请假了。经理于是要求实验员按照公司请假制度流程从下往上发起,很快流程到总工签字并且给签了,同时和实验员一起过来找经理帮忙申请通过。实验员负责项目所有进场施工材料送检检测,岗位非常重要的,回家肯定会耽误工作。女朋友的姑妈病了为回家探亲理由总感觉不足作为请假理由。总工居然同意并且还替实验员说如果不回去女朋友就有可能吹了。经理当场驳斥了这个理由。这样请假就是通知,这个工作岗位非常重要,这么不负责任的轻易离岗势必对正常工作造成影响,找人员迅速补位一时半会实现不了。女朋友的姑妈病了建议实验员可以转点慰问金过去并告知女朋友工作岗位重要确实走不开。我们处于职业道德角度,应该为能有幸参与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为荣,在国家重点项目上工作,如果女朋友因为姑妈病了不能支持理解男朋友暂时不能前来探望,那么这个女朋友吹了也罢。经理同时建议总工今后签阅请假条申请时要增加判断,不能总当老好人。不考虑项目实际情况盲目答应,把球只是往上踢。经理和总工共同分析后感觉应该是实验员想女朋友了,才找这么个不靠谱的理由。可以让女朋友飞过来慰问实验员并且项目派车去机场接送。项目还可以晚上组织欢迎宴,实验员破涕为笑当场答应了。最后圆满实施了实验员女朋友探亲活动。制度和职业道德加人性化管理有时候都得综合考虑。

孔子弟子高柴曾担任过卫国的法官,曾判定将某一犯人的脚砍掉。后来卫国发生了蒯聩之乱。高柴逃跑出城到了外城门口,正好遇到那个被他砍掉脚的人在守门。那人对高柴说:城墙前边有个豁口,高柴说君子不跳墙。那人又说:那边城墙有个洞。高柴说君子不钻洞。那人又说:这边有个屋子,高柴在他的指引下进了屋子藏了起来。不大一会,追捕高柴的人离开。高柴也要离开,就对那个人说:过去,我为了不枉国家的法令而对你砍了脚,今天是你报仇雪恨时机,但你却三次给我指出逃命的道路,这是为什么呢?那人回答说:当初,我确实是罪有应得,在审判时,您将我放在最后,是想让我免于刑罚,在行刑时您的脸色很悲戚,我察觉到您是不忍心的,行刑是迫不得已,我觉得您是个君子,所以我不希望您死。孔子知道后说:这就是高柴啊,执行政令非常公正,心怀仁慈而使人有恩德。高柴和子路一起去做官的高柴得以逃命,子路却亡命卫国。

“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看支部”“给钱给物,还要建个好支部”。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要坚定不移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厚植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治国应该治民、治吏两手抓。而治民治吏之策,又应法治德治并举,且“德体法用”,以德为本,以法为末。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是法治:以外在条文为标准和指引,以暴力强制为手段。“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德治:以内在人之固有心性义理为标准和指引,以礼乐教化为手段。

德治是以人所本有的的内在的心性义理能力为本,让每一个人主动地发挥独立的心性能力,让自己的行为合乎义理,从而自然形成一种义理秩序和义理社会。

法治无视人的心性义理能力,而自作主张地为人作为法律规定,并以暴力强制迫使人去服从,希望打造一个虚构出来的“法治社会”。

中国传统的德治的义理社会是根植于真实的人之心性之上,而现代西方的法治社会,则是无视人之真实心性,而根植于认为设计的法律之上。

因此,义理社会是真实社会,法治社会是虚假、虚伪社会。

无论为民,还是做官,他真正的为善,一定来自他内心真正认为应该那么做。即他们的为善动力应该是内在的,为善就是其目的。这就是德治。

法治必然导致以守法为善,这样为善就不再是目的,而成为手段了。一旦为善成为手段,必然产生伪善,社会必然会虚伪化、双标化、教条化、滥讼化。这是法治美国正在发生的事情。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美国就是很好范例。“民免”就是人们就设法钻空子,逃避法律制裁。所以美国律师成灾。“无耻”就不用翻译了,看看现在美国精英的做派就行了。

#秋收车辆上路因车轮带泥被罚#德治和法治是国家治理的两条线,并行不悖,缺一不可。前者要求官员在做决策时要时刻想着人民,为人民服务;后者要求官员的行为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其中德治是对官员的内在要求,要求官员在执法时,要时刻考虑到民众的利益。但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一些行政人员过于重视法治而忽视德治,因为法治是硬性要求,一旦违法个人就会受处分,而德治是软性要求,能否实践与个人关系不大。在这个案例中,执法部门将应用于城市车辆的要求应用于农业的车辆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只是单纯僵化地执法,而没有顾及到民众的利益。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报道#【“四治融合”积极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民法院应当深刻领会司法服务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充分发挥法治引领作用,助力构建“法治、德治、自治、共治”相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网页链接

南怀瑾先生:万事都从做人开始

万事都从做人开始,一个人生,无论做什么事业——做官、经商、做学者、做平民,都是要做人。事业的升沉成败,各有变化不同。但无论如何,总要做人。《乡党》一篇,记载孔子如何做人。后世的人们,敬重他的成就便尊称他所谓“圣人”。人人都可成圣,只看自己如何做到圣地的成就。

——《论语别裁》

我们中国几千年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谋生,是教我们作一个人,职业技术则是另外学的。而且教育从胎教开始,家教最重要,然后才是跟先生学习。人格教育、学问修养是贯穿一生的。所以社会除了政治、财富力量以外,还有独立不倚、卓尔不群的人格品格修养,作为社会人心的中流砥柱。

现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专门为了职业,为了赚钱,基本人格养成教育都没有。人如果做不好,你讲什么民主、科学、自由、法治、人治、德治、集权,乃至信用、环保、团结、和谐等等?理想都很好,可是没办法做到,因为事情是人做的。

——《南怀瑾讲演录》

曾仕强:孔子是提倡法治的,但是他说你如果只实施到法制的程度,“民免而无耻”。一句话就讲完了,如果我不闯红灯是因为怕被罚款,这个人就无耻。我不闯红灯绝不是怕被罚款,我是不愿意制造问题,我是为别人的安全,跟罚款一点关系都没有。

法治加上凭良心,就等于德治。你看什么叫法治,有立法,有司法,有执法,就叫法治。只有立法凭良心,司法凭良心,执法凭良心,那大家才对法治有信心。孔子说人们要有规矩,没有规矩不足以成方圆,但是规矩立的时候要凭良心。

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法制去引导百姓,用刑罚去约束百姓,老百姓因为害怕而躲避刑罚,虽然避免违法,但是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来教化和引导百姓,用礼制来规范百姓,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能够使人心归正。”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秦王朝二世而亡,秦朝横扫六国完成大一统,严刑峻法,百姓都十分畏惧。秦始皇曾幻想江山要传万世,可是最终只传到二世就被推翻。

正如孔子所言,只用法制和刑罚,而没有道德的教化和引导,人心不能归正,社会无法和谐,动乱必生。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倡导通过个人的修身立德来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君王以德行来治理国家,树立良好的德行操守,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居其所,其他的星辰都井然有序地环绕在他左右。”

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道德也是人类的最高信仰。道德信仰是一种自然性的信仰。人类心灵本识性的信仰称之为自然性的信仰。这种信仰出自于天然本性,是每个人心性本能的自然反应。

所以我们都要按照人性去做,也就是我们的道德,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最高价值。

孔子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圣人,是全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而《论语》则是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每个人都必读的民族经典。

像这样一部经典之作,任何时候阅读都能受益匪浅。但是我们阅读古代经典往往只能看到表面意思,很难体会到背后的深刻内涵。

所以推荐大家阅读曾仕强教授所著《论语的生活智慧》,这本书中曾教授把论语的道理和我们现代的生活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去解读,由此便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现实启发和帮助。书中有原文,有对原文的注释,还有经义,除此之外呢还有引述,有体悟,有建议,由浅入深,透彻明白,令人豁然开朗。

论语的生活智慧

乡村治理兼顾法律和道德

乡村治,天下安。从遏制天价彩礼到惩处小官大贪,有关乡村治理的新闻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不久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要尊重农村特点,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在规范层面上,道德和法律同为调整人们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而且都调整社会综合,重大的、全局性的关系,但道德和法律也存在着根本区别。

(1)道德和法律的产生背景不同。道德产生于社会观念并存在于人们的信念里,道德是自发的。法律却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以特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2)道德和法律的表现形式不同。道德是人们在长久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道德是一种自发的过程和结果,所以它往往不以文字或条文的形式表现出来,也不需要正规的要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制定和颁布。它存在于人们的社会意识中,存在于社会流动的观念和人们的信念中。法律则不同,它必须有专门的形式和制定程序。道德规范的产虽然远比法律要早,但至今仍是一种非制度化、非系统化的形式。不成文尽管带有明显自发的、约定俗成的痕迹,但在制度化方面,其系统化和明确性不如法律。

免责声明:法治德治公务员考试(思想道德与法治考试)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通知我们删除! (留言)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0相关评论

图文信息
最新发布
行业资讯
最受欢迎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B2B-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