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银行行长最好懂业务,其实也可以不懂业务;最好知人善任,但很多时候被下属齐声痛骂也不妨碍人家步步高升。
但是一个银行行长,一定要懂得“向上管理”,这里所谓的向上管理,就是和你的上级行、监管领导、地方政府官员、财富自由的大客户、富甲一方的大老板,以及在和这些人聚会上认识的三教九流之辈(如知名学者、文体名流、奇人异士、背景二代、江湖掮客以及各类“关系人”等),搞好关系。
这里面的“好”不是撅屁股、也不是舔屁股,而是结成通畅、互利(,当然最好还是合法合规)的关系网,并不断强化、扩展。
因此来说,银行里面一直以“低姿态”与“大人物们”博弈的对公客户经理,最富有行长职务所需的经验;其中真正的佼佼者,也更加适应未来走上行长职位的要求。
也正因此,行长并不是客户经理所独享的目标,办公室甚至领导的司机也都有机会得到相应锻炼,成长就看个人造化了。
很多年前我刚提拔为中层领导时,行里给我们做集中培训,第一课外聘讲师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好的银行行长,一定是一个出色的社会活动家。
当然,这里面所说的行长概念,至少也要是个百亿级信贷规模的分行一把手;分理处主任什么的,被称作“店长”更恰当。
蒋介石、袁世凯、张作霖是民国时期的三大枭雄。他们三人都试图培养儿子为接班人,但是结果却很不同。蒋介石对蒋经国的培养很成功,张作霖对张学良的培养很一般,袁世凯对袁克定的培养完全失败了。
为何蒋介石培养儿子很成功,张作霖、袁世凯却没那么成功呢?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三人培养方式的不同。
个人认为,蒋介石培养儿子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不溺爱,不拔苗助长,而是循序渐进的培养儿子各方面的能力。而张作霖、袁世凯则对儿子太好了,在温室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很难有出色的能力。
1925年时,蒋经国年仅15岁,就被蒋介石送到了苏联留学。当时蒋介石已经是国民党的二号人物,完全有能力在国内好好培养儿子。但是送儿子去苏联,有助于开拓其视野,脱离了父亲的庇护,更有助于培养其独立自主能力。
再看一下张作霖对张学良的培养。以张作霖的实力,自然也是有能力把儿子送到国外学习的。但是张学良却一直都是在东北求学,比如他曾在东北陆军讲武堂学习军事。张作霖是东北王,学校的老师、同学自然是只能宠着张学良,对其发展是不利的。
蒋经国于1937年回国,此时他已经27岁了。对于这唯一的儿子,蒋介石任命他什么职务呢?最开始时,蒋经国只是担任江西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赣州专员公署专员这样的基层职务。
再对比一下张学良,他从东北讲武堂毕业不久,年仅19岁就担任少将旅长,23岁成为军长,24岁升中将。可以说,张学良没有什么基层经历,他的起点就是别人的人生终点,这对于其长期发展未必是好事。
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也是如此。1912年袁世凯当上了总统。1914年时,袁克定就插手了军队,担任了“模范团”团长。“模范团”毕业后编成三个师,师长都是袁克定的亲信。让儿子掌握军权自然是重要的,但袁世凯也过于着急了。袁克定其实并不熟悉军事事务,他插手军权,更是与北洋军元老段祺瑞发生了直接冲突。袁世凯并没有给儿子规划出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
相比张作霖、袁世凯直接让儿子领兵,蒋介石却长期都并没有让蒋经国插手军队。这是为何呢?
可能是蒋介石认为,作为领袖,政治能力比军事能力更重要。过早进入军队,会限制蒋经国的发展;另外参军也是比较危险的。
蒋经国在赣南时,有了基层行政经验;之后他负责三青团,有了党务工作经验;1945年担任东北外交专员,有了外交工作经验;1948年在上海参与经济改革,有了经济工作经验。蒋介石就是要培养儿子全面的能力,不仅仅只是军事能力。
蒋介石对儿子的培养,一直都是非常耐心的。相比于张学良、袁克定,蒋经国的官职并不高,常年都没有进入国民党的核心领导层,而是长期在基层、中层历练。这避免了蒋经国过早卷入国民党的派系斗争,远离腐化堕落的国民党高层,并有助于其接触各地基层的优秀人才,培养其势力。
张学良、袁克定常年呆在父亲身边,在父亲的羽翼下成长。而蒋经国却很少留在蒋介石身边,而是长期在外学习、工作,这也有助于发展其能力。
在培养儿子方面,蒋介石更理智,更有远见,最终蒋经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