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归乡调动(调动回家乡)

   日期:2023-05-07     移动:http://mapp.b2b-1.com/news/308749.html

公元529年,北魏孝庄帝元子攸亲自来到了华林苑,为重臣杨椿送行,孝庄帝走下御座,握着杨椿的手,沉重地说道:“你是先帝旧臣,朝中元老,你志趣高远,执意还乡,朕多次挽留,也没法留下你,我真是感到心里无比凄凉悲切啊!”

杨椿闻言,神色凝重,什么话都没说,长叹一声就想跪拜,却被孝庄帝扶了起来,孝庄帝赐给杨椿许多财物,命御林军亲自将杨椿护送回故乡华阴,事实上,当时很多大臣都不明白,杨椿为何会选在如日中天的时候辞官回乡,而杨椿做出这个决定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孝庄帝即位后,倚重权臣尔朱荣,靠着他平定了各方叛乱,但这却导致尔朱荣结党营私,操纵朝政,没过多久,尔朱荣和孝庄帝的矛盾日渐激化,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的杨椿自感无力回天,所以才决定告老还乡,远离是非。

杨椿的家族是关西名门,归顺北魏后,备受礼遇,家族中出了不少显赫一时的人物,杨椿兄弟八人就有三人以门第入仕,在内廷任职,杨椿的哥哥侍奉孝文帝,杨椿和弟弟侍奉文明太后,当时孝文帝和文明太后的口谕都是由内臣传达,而一些内臣为了谋取私利,就会将口谕泄露给朝中重臣,甚至还有人暗中挑拨离间。

杨椿就多次告诫弟弟,“我兄弟二人有幸成为皇上和太后的近臣,在他们之间周旋千万要小心谨慎,千万不能泄露机密,更不要在他们面前打别人的小报告!”杨椿在内廷工作了十多年,从来不妄议是非,甚至被孝文帝和太后误解为“不作为”,杨椿只能辩解道:“不是我没听到别人的议论,而是我不想影响到皇上和太后的公正判断,所以不敢启奏!”

这之后,杨椿依旧保持沉默寡言的作风,即便偶尔听到传言说皇上和太后不和,也从不乱传舌,他的态度也得到了孝文帝的肯定,孝文帝就曾在酒宴上称赞杨椿:“当初因为太后处事严格明断,因此产生了我母子不和的流言蜚语,而最终让我们母子化解误会的正是杨椿!”

后来杨椿被调任为中都法曹,管理刑狱事务,杨椿总是谨慎处事,深受孝文帝信赖,而因为杨椿谨慎踏实的办事态度,孝文帝也总会接纳他的劝谏,后来,文明太后病逝,孝文帝悲痛欲绝,多日不理朝政,又是杨椿进谏:“孝敬父母是理所应当的,但不能因孝敬父母而损坏了您的身子,皇上想要留下贤名没有错,但天下怎么办啊!”孝文帝如梦初醒,开始照常处理政务。

除此之外,杨椿还非常有大局观,文献帝继位后,有许多柔然族人归附北魏,被安置在了宁夏,但没过多久这些人就背叛北魏离开了,就剩下一千多户人,有大臣建议将他们迁移到淮北去,杨椿反对道:“现在柔然人不会扰乱中原,陆续还有很多人归附我们,如果现在让他们迁移,人心不稳,反而导致动荡!”

但朝廷最后还是将这些人迁移到了济州,后来孝文帝的第三子在冀州谋反,这些人果然渡过黄河,投奔了叛军,沿路烧杀抢掠,给北魏政权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杨椿又在之后参与了平叛,屡立战功,朝廷就让杨椿到地方上去出任刺史,杨椿在地方任职也颇有政绩,最后被升为太保,位列三公。

孝庄帝上台后,朝廷收复了洛阳,杨椿不久后便请求辞官归乡,孝庄帝许诺给他各种优待,但也没能挽留他,杨椿曾给儿子们解释道:“我还记得你们爷爷在世的时候,家里已经很富裕了,但他的生活依旧十分俭朴,临终前还告诫我们,要躬行节俭,远离祸害,即便我们的荣华富贵超过他,也不要积蓄一斤黄金,百匹锦缎,他是怕后人不思进取,反而守不住家业,我现在急流勇退,就是为你们未雨绸缪,免去祸端!我也要告诉你们,不要去追求千古虚名,要明白‘满足’的含义。”

然而遗憾的是杨椿虽然有先见之明,远离了政治斗争,但回乡第二年,权臣尔朱荣就被孝庄帝密谋诛杀,而杨椿是孝庄帝最信任的大臣之一,所以杨家也被尔朱家族视为仇敌,杨椿全家都被驻守在关中的尔朱家族杀害了,最后杨椿就只留下一本劝谏后人的《诫子书》,其中告诫大家为人为官都要不忘初心,守住底线,不图虚名,懂得满足,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历史杂谈##历史故事#

孙立人晚年受尽委屈,1990年冰心写信让他回大陆,他如何回复?

 

1990年,台湾,一位耄耋老人打开了一封来自大陆的信:何时能一造访,畅话平昔。

 

少顷,一滴滴眼泪从老人褶皱的眼角流下,老人名叫孙立人,而寄信过来的人,是著名作家冰心。

 

这是一段跨越海峡的友谊,也是一个令人叹息的国军将领的故事。

 

我国近代涌现了无数优秀的将领,孙立人就是其中之一,而孙立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是在远东战场上扬名立威的。

 

那是1942年,野心膨胀的日本打算入侵缅甸,并破坏我国唯一的对外交通线——滇缅公路。

 

对此,国民党决定派出一支优秀的军队,也就是中国远征军,孙立人作为第三十八师师长率领自己的部队南下缅甸,开始了自己的封神之路。

 

第一战是仁安羌战役,英国军队被困于仁安羌,孙立人带着自己的一千多士兵,歼灭了五千多名日军,救出了七千多名英国士兵。

 

这一战,孙立人打得日寇抱头鼠窜,打得英国人心服口服,被解救出来的英国士兵大喊:中国万岁。

 

孙立人的胜利远远没有结束,他随后接连攻下新平洋,于邦等多个重要的军事要塞,在孟拱河谷战役里更是歼灭日军一万两千余人。

 

很快,孙立人因功升为第一军军长,日军也开始将这位在远东战场大杀四方的中国人称为“中国军神”。

 

直到1945年一月,孙立人直接把滇缅公路打通,周围的日军全部败走,多年的远征战役里,孙立人击毙日军人数高达三万多人。

 

孙立人也因此成为了抗日战争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军级将领。

 

日本投降后,岗村宁次把自己的佩刀献给了孙立人,蒋介石亲自为他授勋勋章,美国总统罗斯福授予他丰功勋章。

 

而这位名扬世界的猛将,最在乎的不是被授予的勋章,不是被奖赏的名利,而是他和冰心夫妇的友谊。

 

这段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友谊,始于1923年。

 

彼时的孙立人还是一个学生,在前往美国的留学路上,他意外结识了冰心,吴文藻夫妇,三人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孙立人开始四处征战,而冰心夫妇也定居重庆,孙立人每逢回到重庆,都必然会亲自上门拜访。

 

每次见面,孙立人总会和冰心夫妇聊至深夜,这个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将军,在冰心夫妇前却总是有说不完的话,讲起远东战场上的事情,孙立人更是谈笑风生。

 

孙立人还会经常留意冰心夫妇的安全问题,此外,每次战后归来,孙立人总会给两位好友带去精致的战利品。

 

一次,孙立人更是精心给二人带去了一个内含利刃的手杖,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两个书生,不适合拿枪,就拿着这个防身甚好。

 

令人惋惜的是,1946年,冰心夫妇前往日本,孙立人也被调离南方,三人从此再无机会见面。

 

孙立人随同国民党撤往台湾后,因为受到蒋介石怀疑,被免去了职务,并被软禁起来。

 

在此期间,孙立人因为生计问题,开始种起了玫瑰花,以卖花为生。

 

1990年,孙立人正式被释放,冰心也立即来信:

何时能一造访,畅话平昔。

 

孙立人激动地回复:人世无常,真不可把玩也。并说明了自己日渐衰落的身体状况。

 

冰心九十岁生日,孙立人写信祝贺,谁知一个月后,孙立人便因病去世,令人唏嘘。

 

在即将去世的时候,孙立人依旧说着:我没有对不起我的祖国。

 

这位战场上的军神,心中最为珍惜的,是他和冰心夫妇的友谊,心中最为重要的,是祖国的统一。

 

他是思念友人的孤独老人,更是渴望祖国统一的归乡游子!

#谁最有可能在明末力挽狂澜# 明末崇祯年间,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后金入侵,大明王朝内忧外患,情况危急,最后明朝在“闯王”李自成带领的起义军的攻势下被推翻。如果说有能力挽狂澜的人,孙传庭可以算一个。说是孙传庭,一是因为在明末的那些名将中孙传庭算坚持得比较久的,另一个是因为孙传庭确实很有军事才能,但由于明末国家积弊已久,钱粮兵马不易筹集,才导致其不得已带领残兵作战,最后战死。

孙传庭在二十七岁就中了进士,做过知县、吏部验封司主事等职务,但因不满魏忠贤专权而弃官归乡,赋闲近十年之久。崇祯九年(1636年)调任陕西巡抚,与洪承畴一起镇压农民起义,擒获“闯王”高迎祥,消灭十五股义军,稳定了陕西的局面。崇祯十一年(1638年)因清兵入塞,赴京勤王,在卢象升战死后代其总督各镇援兵,翌年升任保定总督,经历被崇祯猜忌而下狱风波后,崇祯十五年获释任陕西三边总督,出潼关进剿李自成,在郏县之战中败退陕西。崇祯十六年(1643年)加督师、兵部尚书衔,再次出关进剿李自成,在汝州之战中再次溃败,不久后阵亡于潼关,享年五十一岁。

孙传庭死后仅五个月,明朝就被李自成推翻,因此《明史》有“传庭死而明亡矣”之说。如果孙传庭当时有足够的支持的话,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当然,这只是假设,历史已不可改变。

公元1167年设交河县,1983年撤县为镇并入泊头市,交河县历816年。

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在石家圈(今河北泊头市四营乡西交河村)立镇。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废镇立县,名交河,隶属河间路献州。《河间府志》:“金大定七年(1167),以石家圈置交河,属献州(今献县),以滹沱、高河二水交流故名”。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交河并入乐寿,未几复故。属中书省河间路献州。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徙县治于移至以东10公里,今交河镇,仍称交河县,属河间府献州。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再次合并州县,交河县省入献县。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复置,属京师河间府,清代属直隶河间府。

清袭明制,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交河县隶直隶省渤海道。民国17年(公元1928年),交河县隶属河北省。

1937年日寇入侵,改属我翼中第八分区,在此期间交河版图几经变化,曾属交河县、献交县、青沧交三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1958年阜城、南皮、东光、交河和泊头市合并为交河县,政府移至泊镇, 改属天津专区。1961年大县划小县至复迁交河,属沧县专区。1983年5月,交河县撤销,其政区并入泊头市。    

洪武十五年(1382),知县周以仁主持修建交河县城,为土城,周围6里。正德十一年(1516),知县李天叙增修,城高二丈五尺,池阔三丈,深一丈二尺。嘉靖二十年(1541),知县崔云鹤增修四门,城之建设开始完备。

明朝时,交河出于一个清官,名叫及宦,为天启年间的户部侍郎,史载,及宦为人正直,敢于直言,是当时有名的清官。

正德八年(1513年),及宦考中举人。1514年,考中进士,被推荐到兵科任给事中。嘉靖初年,及宦奉皇帝之命,前去考核稽查边镇文武官吏。及宦到任后,先是上疏弹劾朔州总兵张,奏折中举了证据,说明食盐亏损以及张侵吞财产数目巨大,所以私下让人销毁了账目。大同镇守太监马锡、监仓刘景、前总兵朱振等人侵占军费,数目不可计量。都御史杨志学,曲意迎合别人而枉法,使得边备松弛,财产受损。及宦请求将这些人法办。皇帝准奏,于是就将张、杨志学等人卸掉职务,逮捕问罪,登记朱振等人贪污受贿的财产并予以没收。同时,及宦还上奏皇帝,革除贪污腐败的官员两万余人。有人走门路通关节,找人说情,及宦一律拒绝。

及宦因此得罪了有些人,被调到了工科,任右给事中。后被外放浙江宁国府任知府。宁国府那地方风俗奇异刁蛮,都认为是难治之地。及宦到任后,诚实安抚,守约定,重信义,各种诉讼官司很快公正厘清。

宁国府以何隆为代表有财势,不守法度的人反对朝廷平均徭役诏令,纠集两万多人,表示抗议。及宦出面调解,讲清利害,并急速给都御史、御史写信,据实相告,直到官方发布文告,明白告诉百姓,停止宣传等五县代养马事宜,聚集的百姓才散去。宁国府的人特别感谢及宦的恩德,为他建立了祠庙而加以奉祀,每到节日,很多人都到祠堂祭祀。

及宦在怀庆任知府时,其父病故,及宦回家守制。期满后到凤阳府任知府。及宦在怀庆和凤阳,如同在宁国一样,勤于职守,颇得百姓好评。

嘉靖十一年,1532年,及宦升任浙江按察司副使。有海盗劫掠沿海各县百姓的财产,非常猖獗,及宦下令给指挥使杨淮,让其带领各郡县的主管逮捕盗贼的官吏,专门缉拿海盗,很快就逮捕八千多人。有权势的人出来说和,为海盗讲情,及宦给以驳回,秉公执法。

及宦因有成绩,调任山西按察使,左右布政使。

嘉靖二十四年己巳,1545年,及宦进入光禄卿,不久,就以副都御史的身份担任提督操江。当时,长江流域常常有强盗抢劫财物,伤害行人,及宦召集有关管理机构筹划安排,严加治理。他就招募了一批擅长弓箭的射手,对地方供差遣的武官和英勇善战的士兵进行训练,他经常到实地督查,队伍训练精良,及宦又亲自带领着去围剿那些盗贼。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年,及宦晋升为户部右侍郎,不久再晋升为左侍郎。皇帝也很器重他,准备再委以重任。及宦却上疏说自己有病,请求辞职归乡。第一次皇帝未准,等到第二次上疏,皇帝才准其致仕回乡。及宦回家后,只待了四天,就逝世了。

《交河县志》中介绍及宦说:性仁于乡,遇贫贱甚厚。其卒也,远近悼之。很朴实地赞扬了及宦的品性。及宦辞世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

查阅资料时,无意间看到,大太监李莲英是交河人,这以前还真不知道。李今交河郭庄村人。咸丰七年(1857年),李13岁时,由郑亲王端华府送进皇宫当太监的。关于李莲英身世,民间传说具体而生动,说他原是河间府一带的无赖,因私贩硝磺入狱,出狱后改行修皮鞋,被称为“皮硝李”。后来他来到北京,由于掌握了一套梳理新发型的技术,又托同乡太监沈兰玉介绍,进宫当了慈禧太后的梳头太监,并由此受到慈禧宠爱。

黄维兴冲冲的来找方志敏,邀他一起去参加黄埔军校的复试。方志敏微笑着说:“我就不去了,祝你顺利。”当年的黄埔军校集结了国共两党的青年才俊,别人梦寐以求的复试机会他怎么说放弃就放弃了呢?

黄维比方志敏小4岁,他们在校园里相识。方志敏谈吐不凡,书读得也多,黄维很喜欢他。在黄维心中,方志敏如大哥哥一样温和懂照顾人。

毕业后,当了国文教员的黄维收到了一封信。广州的同学告诉他黄埔军校正在招生,让他过去参加考试。黄维兴奋的带着信找到了方志敏。

方志敏也觉得这是个好事,但当时上海考点还未确定下来。两个人在南昌焦急的等了多日,终于等到上海设了考点的消息。

于是,黄维跟着方志敏从南昌到了上海,一起通过了初试。收到复试通知的黄维去找方志敏,约他坐火车一起去广州复试。

然而,方志敏平静地说:“老弟,我怕是不能跟你一道了,我要回江西。”

说好了一起进黄埔一起为中国革命出力,方志敏初试成绩优异却突然不去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突然就留下了自己。黄维多次挽留,方志敏却执意要走。

独自坐上前去广州火车的黄维,怅然若失。此时的他还不知道,眼前的方志敏大哥早已加入了共产党。此时放弃黄埔也是服从组织调动,归乡组织农民运动。

没想到这一别就是永远。方志敏在1935年被反动派逮捕杀害。

黄埔军校创建之初,旨在为革命培养人才。方志敏放弃了个人进修的机会,却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红10军。在艰苦的斗争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成为后人心中的英雄。

这是性格决定的信仰,也是信仰决定的选择。

#为新中国成立做出贡献的100位英雄#

《袁黄未说的秘密》 之 袁了凡平生

袁黄(1533-1606),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号了凡称之。袁了凡是明朝重要思想家,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他的《了凡四训》融会道教哲学与儒家理学,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流行一时。

据日本学者酒井忠夫考证,袁家祖居嘉兴陶庄(明代并入嘉善县),元末时家境富足。明初,因燕王朱棣夺取皇位,发生"靖难之役",袁家因与反对燕王的人有交往而受到牵连被抄家。袁了凡的先祖幸免于被捕,开始四处奔走逃亡,后定居于吴江。

袁了凡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出生在嘉善县魏塘镇(故居陶庄镇), 年轻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为万历初嘉兴府三名家之一。万历十四年中(1586)进士,十六年授宝坻知县,颇有政绩,被誉为"宝坻自金代建县800多年来最受人称道的好县令"。 万历二十年(1592),倭寇进犯朝鲜,升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不久调任援朝军营赞划,谋划平壤大捷,一举扭转战局。后罢归乡里,著书立说,担任《嘉善县志》主笔,1606年夏去世,享年74岁。天启元年(1621)追叙袁了凡东征之功,赠尚宝司少卿。清乾隆二年(1737)入祀魏塘书院"六贤祠"。

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袁了凡在许多等方面做出了贡献,闪著耀眼的光辉。

袁了凡在佛学、农业、民生、水利、医学、音乐、几何、数术、教育、军事、历法和太乙六壬奇门"三式"绝学等,"莫不洞悉原委,撰有成编。"

袁了凡是"文理全才"的人物。他是明朝著名的农学家、水利学家及历法学家。譬如,他所著《历法新书》涉及46种历法,有岁差总数积算、五纬总数积算、推天正冬至五星自行限度、求第一东西差、求太阳食甚定分、求日月出入带食所见分秒、求朔望交会约率、四平方求弦术、太白黄道南北纬度、黄道南北各像内外星经纬度等,共150多种求算方法,学问深邃。

袁了凡善于总结。譬如,他结合自己的经验探讨研究举业之道,组织编纂了《群书备考》等参考书。明朝末年,是嘉善历史上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年代。如在万历年间,嘉善有状元国相钱士升、名臣魏大中等进士29人,占明清两朝进士总数的六分之一,超过了任何年号。嘉善是全国26个巍科大县之一,这也与袁了凡等人在教育上的贡献分不开。

据不完全统计,袁了凡共计有著述22部,198卷,主要有《祈嗣真诠》、《皇都水利》、《评注八代文宗》、《宝坻政书》、《两行斋集》、《劝农书》、《史汉定本》、《群书备考》、《历法新书》等。袁了凡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一部大藏经《嘉兴藏》的最早倡刻者。

因其奉行的《功过格》,袁了凡也是毁誉参半:黄宗羲则说奉行《功过格》者"与鬼神交手为市",张尔岐也说袁黄"与天地鬼神为市",这是切中要害的批评。后明末大儒刘宗周撰《人谱》以明儒家之道德实践,对流行于其时的袁黄《功过格》进行反拨。

【郑州富士康员工异常返乡河南媒体应该集体反思】10月30日,郑州新增无症状感染者35人,确诊5人,没有公布具体来源。河南省卫健委的数据显示,10月1日以来,郑州市新增“确诊+无症状”合计最高的也就40例,分别在10月9日和10月11日,以及10月30日。

而且从河南省卫健委公布的情况看,每天都有无症状感染者解除医学观察和确诊者出院。

目前郑州现有确诊也就102人,累计治愈682人,也正如官方通报所言,情况并不严重,却为何能够引起如此轩然大波?

要知道广州30日新增确诊232,新增无症状295,现有确诊552,数字要比郑州大得多。

为何广州的疫情基本无感,并没有引发舆论,而郑州的,尤其是港区富士康的疫情却举国关注,甚至上演了“徒步大逃亡”,以至于让大卡车司机都不忍心看下去了,冒着危险拉着孩子们归乡?

直接原因是富士康的孩子们在害怕某种不存在的东西,这个东西叫以讹传讹,因为数据已经说明了情况并不糟糕。

试想,如果真如孩子们想的那样,到了非逃不可的地步,那他们一定是逃不了的,因为会静默管理。

要知道河南是疫情发生以来,最早采取“封村断路”措施的省份,而且在进一步“动态清零”不动摇的背景下,造成扩散这个责任是谁也担不起的。

港区始终没有静默管理,说明情况并不糟糕,更没有孩子们想的那么糟糕。

那么他们为什么会认为很糟糕,给人的感觉也是情况很糟糕?

传播学上有个名词叫“沉默的螺旋”,这个理论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

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在大众传播领域这个理论也适用。

此次郑州疫情,尤其是富士康疫情,网上各种说法满天飞,河南和郑州的官媒始终冷眼旁观,没有深入的报道。

我们始终没有看到当地任何一家媒体走进港区,走进富士康内部去采访一线工人,去拍摄厂区的画面。

孩子们在里面究竟生活得怎么样?是不是像自媒体拍摄的那样和说的那样?

要知道单凭一个画面,是无法准确判断事物的事实状况和全貌的。

加之自媒体“流量为王”语不惊人死不休,夸张、牵强附会、渲染煽情等等,很容易让个别片面的情况被放大,以至于盖过整体,误导大众。

另外,个人的眼界有限,对现象的理解和认识难免会有偏差,甚至是误解,这都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但是当这种误解在网络上传播的时候,就已经需要能够接触更多信息,调动更多资源的官媒介入了。

但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看到,或者说介入没有效果。

富士康员工异常返乡,这给媒体从业者上了一课,不要“文章写尽天下事,不肯俯首看苍生”,尤其要注重网络上的种种现象和言论。

舆论是社会的皮肤,这层皮肤不仅仅由官媒构成,还有大量的个人媒体账号,两者应该要紧密互动,才能使这层皮肤不生病,真正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

我更愿意把当今的舆论比作一个菌群。大量自媒体连同官方媒体共同构成了这个舆论菌群。

富士康员工异常返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在这一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舆论这一社会皮肤出问题了,出现了“菌群失衡”。

人的肠道出现菌群失衡会肚子疼和窜稀拉肚子,社会皮肤菌群失调同样会带来疼痛,这个疼痛的承受者也是参与者,就像雪崩,每一片雪花都是参与者,也是受害者。

郑州富士康高峰时期有30万工人,占河南省出口到60%,郑州市的80%。

员工异常返乡,生产能不受影响?郑州的经济能不受影响吗?

而郑州的公共支出来源于公共税收,富士康受影响,郑州的公共财政收入能不受影响吗?

最受影响到恐怕还是这些徒步返乡的富士康的孩子们,一番担惊受怕风餐露宿,回到家乡还要出钱隔离。

隔离之后,他们还能回到富士康继续打工吗?即便是能回到富士康,但是来回折腾的时间成本和花费却是再也回不来了。

不过,对他们来说也有好事,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徒步返乡之后,他们会更加热爱这个社会,也会更加成熟稳重,好心人的免费补给点、犯险相助的卡友、家乡欢迎回家专车等等这些已经在他们心里种下了种子。

世事无常,当下次苦难来临,这些种子就会迅速发芽结果,回馈社会,成为社会的稳定锚!

武功军威——甘肃巡抚杨博经略河西走廊

杨博(1509年6月11日-1574年9月23日),字惟约,号虞坡。山西蒲州(今运城永济)人。明朝名臣。

杨博为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早年随翟銮巡视九边时便受赏识,其后在兵部受到张瓒、毛伯温两位兵部尚书的器重。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时,兴屯田、修水渠、筑屯堡,使百姓安居乐业,境内肃然。后任兵部左侍郎,经略蓟州、保定军务,两次击退蒙古首领把都儿和打来孙的进攻,累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受命总督宣府、大同和山西军务,造偏箱、修守备,屡受嘉奖。其后调任蓟辽总督,回朝任兵部尚书、少保。深受明世宗倚重,视为左右手。又改任吏部尚书。明穆宗时接连加封少傅兼太子太傅、少师兼太子太师。万历元年(1573年)因病重致仕归乡。万历二年(1574年),杨博去世,年六十六。获赠太傅,谥号“襄毅”。

杨博,出入朝廷四十多年,始终以兵事著称。著有《虞坡集》及各类奏议共八十四卷。《皇明经世文编》收录有其文及奏疏。

嘉靖十八年(1539年),大学士翟銮奉命巡视九边(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等)的守备部署时,以杨博随行。杨博对途中所经过的山川地势,民情风俗,驻军人数和战斗力强弱,都作了详细的记录。抵达甘肃时,臣属的少数民族部众几百人阻塞道路请求封赏。翟銮顾虑前来求赏的人会更多,自己无法遍赏。杨博便请求翟銮召集卫士备齐仪仗后,将少数民族民众召集到辕门外,训斥他们没有全体远迎天子宰相,准备将他们绑送有关官员。众人环列跪拜请罪,翟銮便对先来的人稍示赏赐,其余的人都因畏惧而不敢再来。

嘉靖十九年(1540年)正月,翟銮返回京师后,举荐杨博,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吉囊、俺答在年关时骚扰边关,兵部尚书张瓒一概倚仗杨博经办。有时世宗半夜传下手谕,杨博依事条分缕析,都合乎嘉靖心意。

肃清州境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朝廷破格升任杨博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杨博到任后,杨博大兴屯田,请求朝廷招募民众垦田,永不征收用租。又利用农闲季节,修筑肃州、榆树泉、甘州和平川境外的大芦泉等地的墩台,开凿龙首等地的水渠。当初,罕东属人为了避免土鲁番人的扰乱,迁徙至肃州境内,经常与当地居民发生械斗。杨博为其修筑金白城等七座屯堡,并召集罕东属人的首长率领部属迁至堡内居住,于是肃州境内秩序井然。不久,杨博因指挥部下守边有功,升右副都御史。后因母丧归乡。

疏劾仇鸾

咸宁侯仇鸾镇守甘肃时多有劣迹,被陕西三关总督曾铣弹劾,杨博也揭露其三十多件贪赃枉法之事。仇鸾升任平虏大将军后,多次在世宗面前诋毁杨博,世宗都未听从。

嘉靖三十一年(1551年),仇鸾被陆炳揭其私及不轨之事,遭革职忧惧而死,死后被嘉靖以“叛逆”的罪名开棺戮尸。同年,杨博服丧结束。

嘉靖三十二年(1552年),杨博在家中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不久又转为兵部左侍郎,还兼任佥都御史,经略蓟州和保定的军务。

屡立功勋

当初,俺答迫近京师,从潮河川入关,谏者纷纷请求做好防备。因水流湍急,不能修筑城墙。杨博依照水势修建石墩,安排戍卒守卫,自己返京督守京城九门。当时因为敌寇警报,便分派兵士守卫城垛。杨博告诫:“敌寇来了,必须镇静,怎么能事先自扰!”罢免了县令。不久调任蓟、辽、保定总督负责军务。杨博认为蓟州近临京都,护卫京都地区和皇陵。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蒙古首领把都儿和打来孙率领十多万骑兵劫掠蓟镇并猛攻边墙。杨博身不解甲,在古北口关上枕戈面宿,并督促总兵官周益昌等全力抗敌。世宗得知后,赏赐给杨博徘豸衣,并用重金镐劳官兵。蒙古人在古北口攻打四昼夜不能破关,便改攻他处。杨博又招募敢死之士,利用夜暗,举火惊扰敌营,蒙古人被迫退走,杨博因功升右都御史,儿子受封锦衣千户。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打来孙又率部劫掠益昌,被杨博击退,杨博因功升兵部尚书。

杨博一面派兵严守银钗、马驿各山岭,一面加强居庸关南山的守备。为了堵绝蒙古人进入山西的通路,又修缮阳神等地的边墙和壕堑。在大同牛心山等地,筑成城堡九座、墩台九十二座,连接大同左卫的高山站,直抵大同镇城。同时疏浚了两条各长十八里的大壕、六十四条小壕。耗费五十天时间完工,受到朝廷嘉奖赏赐。

嘉靖年间,杨博为右金都御史巡抚甘肃。杨博抚甘4年,曾上疏大兴屯利,募民垦田,修渠筑坝,新田永不征租;修筑肃州榆树泉及甘州平川境外大芦泉诸处墩台;加高增厚,维修北长城;凿龙首渠,筑金塔、白城,安置迁居肃州之罕东诸部族700余帐。政绩显著。

四月 初十日肃州地震,震时有声如雷,震后大树皆枯。

公元1547年 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 丁未

是年 甘肃巡抚杨博巡视关外,添筑偷树泉、三条沟、火烧沟、古墩儿墩台4座。至此,嘉峪关外共有墩台12座。

△肃州参将刘勋呈巡抚杨博,筑金佛寺堡墩。

639年,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叫来尉迟恭,对他说:“我把16岁的女儿嫁给你怎么样?”尉迟恭听完大惊失色,赶紧下跪拒绝,对李世民说:“我的老婆虽老,但是她跟我好多年了,我不忍抛弃。”随后就辞官回乡了。

一般来说皇上要招自己为婿很多人都会感恩戴德,毕竟谁不想成为皇亲国戚,但是为什么尉迟恭听到李世民要把女儿嫁给他会那么害怕呢?

其实是跟尉迟敬平时的所作所为有关。

尉迟恭原本是刘武周的部下,公元620年,李世民前去讨伐刘武周,刘武周命令尉迟恭和宋金刚两个人到介休县抵抗唐军。

结果宋金刚战败独自逃亡到突厥了,这个时候就剩下尉迟恭独自抵挡李世民的大军了。

李世民跟尉迟恭作战的时候,发现他勇猛无比,于是就派城王李道宗、宇文士及进城对其劝降,尉迟恭看到自己没有救援,自己也很难守住这样的一个小县城,于是就投降了李世民。

尉迟恭投降李世民后,他在军中并不受其他将领待见,因为他的性格耿直说话直来直去,平时不分场合爱揭别人短,所以其他将领也经常跑到李世民面前说他坏话。

公元619年李世民带尉迟恭去攻打王世充,当时很多尉迟恭旧部都叛变了,去投靠王世充了,当时唐朝诸将就跑过李世民面前说,尉迟恭肯定也会逃走的,但是他勇猛无比,不如直接把他杀了以绝后患。

但是李世民却说:“我跟你们看法不同,我相信尉迟恭不会逃走的。“

于是李世民就把尉迟恭叫到面前,对他说:“人都有自己的志向,我不会听别人的谗言,如果你要逃走的话,你就带着面前的这些金银珠宝走吧,我不会阻拦你的。“

结果当天二人出去打猎的时候,刚好碰上王世充带领几万步兵骑兵前来挑战,李世民大惊失色,结果这个时候尉迟恭不慌不忙,单枪匹马带着李世民杀出了重围,还大破王世充的几万部队,李世民从此之后再也不怀疑尉迟恭会逃走了。

但是尉迟恭的脾气跟做事的方法却从来都没有改变过。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授予尉迟敬德右武侯大将军头衔,赐予吴国公爵位,同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一齐实封一千三百户。

这个时候的尉迟恭更加狂妄自大,因为在李世民称帝的过程中尉迟恭的功劳最大,所以导致后来尉迟恭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每次发现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有过错的时候,不分场合当就面指责对方,所以他们一直不喜欢尉迟恭。

而李世民也发现他经常与朝中的各位大臣闹矛盾,为了调节他们之间的矛盾,李世民索性把尉迟恭调离京城到襄州任都督,还吩咐他没事的时候不要回京。

李世民本以为调走尉迟恭后他会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的脾气不好改一改,但是尉迟恭不但没有反省,反而越来越放肆。

632年李世民大摆宴席,派人去襄州请了尉迟恭前来赴宴,结果在席间排座位的时候,他发现有人坐在了他的上席。

他直接过去问:“你有什么功劳,你凭什么坐我上席?”

李宗道在他的下席刚要给他解释的时候,就被尉迟恭一拳就打在了眼睛上,差点给他打瞎了,李世民看到后非常生气,本来自己摆宴是要大家开心一下,宴席还没开始就被尉迟恭给砸了,虽然拳头打的是李宗道,但是李世民的面子尉迟恭也是一点也没给。

李世民当时就大怒,对尉迟恭说:“我读《汉书》的时候经常责备刘邦,觉得他不够仁慈,把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都给杀了。因此我当上皇上以后,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学刘邦,一定要保全自己的功臣,让他们吃好喝好住好,也要让他们的子女吃好喝好住好,但是你尉迟恭当上大官以后经常犯法,这个时候我才知道,为什么刘邦要杀掉韩信、彭越等人,不是汉高祖不够仁慈,而是想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除掉这些人。“

尉迟恭听完吓出一身冷汗,席间不敢再多说一句话了。

李世民的一席话也彻底点醒了尉迟恭,他也知道自己功劳过大,平时也过于放肆了,毕竟韩信,彭越等人的例子就摆在面前,功劳再大得罪了皇上也是要被杀头的。

639年,又有人告尉迟恭谋反,于是李世民就把尉迟恭召来,对他说:“有人告你谋反是真的吗?”

没想到尉迟恭竟然回答道:“是真的。”

随后就把自己的衣服脱了下来,对李世民说道:“我跟随陛下征战四方,身经百战,我身上的伤疤都是当初为大唐打天下的时候留下的,如今天下安定了,陛下便开始怀疑我谋反了吗?”

李世民看见尉迟恭身上的伤疤,痛哭流涕对尉迟恭说:”刚才是跟你开玩笑的,不要生气,我不怀疑你才对你这么说,赶紧把衣服穿上把。“

君疑臣则臣必死,尉迟恭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他也知道自己功劳够大了,而且官职也够大了,所以后来李世民要把16岁的女儿嫁给他,他才以夫妻二人恩爱,不忍抛弃为理由给拒绝了,因为一旦成为皇亲国戚,以他的为人处事,说不定那天就被李世民给砍了。

他为了不让李世民怀疑自己,索性就直接辞官告老还乡,安度晚年了。

虽然尉迟恭平时做人太过耿直,不太会说话,但是在大事大非面前他的选择还是对的,急流勇退。

后来李世民征讨高丽的时候又恢复了他的官职,但是在击败高丽以后,尉迟恭依旧选择了辞官归乡。

免责声明:公务员归乡调动(调动回家乡)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通知我们删除! (留言)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0相关评论

图文信息
最新发布
行业资讯
最受欢迎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B2B-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