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远离那些从来不发朋友圈的公务员,不只是因为他们身份特殊
手机的出现和互联网的普及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曾经的人们要想和远隔千里的人联络,光是寄信就要花上十天半个月的时间,一来一回,一个月都过去了,但现代人就不同了,有事的时候拿出手机,点开微信,当下发出去的信息对方立刻就知道了,不光节省了沟通效率,还让相隔甚远的人们感受到了彼此的温情。
不可否认,手机的存在的确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在在某种程度上,它也带来了新的社交问题,那就是朋友圈。
朋友圈功能是微信的衍生功能之一,主要是为了发表个人动态,以此让列表中的好友了解我们的近况,不仅如此,我们也可以根据好友的动态判断对方的情况,对于好朋友或是家人而言,这绝对是沟通感情的利器,但畅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未必如此。
有很多人都没有发朋友圈的习惯,他们要么觉得发朋友圈会让自己的隐私暴露出去,要么觉得没什么可发的内容,倒不如立起神秘的人设,让别人对它捉摸不透。
公务员群体发不发朋友圈就更重要了,因为这关系到你与他的联系应如何权衡,心理学家表示,大家应尽可能远离那些从来都不发朋友圈的公务员,看完下面的思考你就明白了。
公务员的概念很简单,也就是国家公职人员,为什么公务员群体能和发不发朋友圈这件事联系在一块呢?
由于该群体具有着较强的同质性,所以他们的某些行为和群体性非常值得人们思考和探究。
也许部分人认为发不发朋友圈属于个人的自由,发也好,不发也罢,这都耽误不到别人,事实上,公务员群体的朋友圈非常特殊,因为他们习惯于发的内容本就与普通人大相径庭。
不知道你身边的公务员朋友们都展现出了怎样的朋友圈状态呢?究竟是直接设置了三天可见,还是说所有的内容都与平日里的工作相关?
接下来就着重分析一下公务员群体和朋友圈状态之间的联系。不过大家需要明确一点,这里所说的保持距离并不是真的让你和公务员朋友一刀两断,而是想让你理性冷静的思考一下彼此的关系。
发朋友圈有怎样的社会学意义?
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发朋友圈这种行为并不仅仅是个人习惯,更代表了某一群体的社会行为。
社会是由群体构成的,群体又是又个体构成的,著名社会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强调,个体的沟通基于实在意义,只要有了交流,那么彼此言语或是行动中一定隐含着某种目的性。
无数的个体构成了社交网络,进而诞生了公共空间,从某个视角来看,无论是微信还是朋友圈,他们都是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所诞生出的网络公共空间,但凡你上网,就一定身处其中。
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每一条朋友圈,每一个动态都会被好友列表中的人认为是真实的,或是有意义,甚至是具有社会交往价值的信息,不过这种意义性会随着动态数量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你的动态越多,所展现出的信息性就越小。
假如一个人一直实时直播自己的生活,恨不得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分享出来,那他的社会交往就失去了价值,就算发的再多,别人也不会在乎。
有些公务员之所以不喜欢发朋友圈,就是因为他们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件事,他们需要确保自己的动态具有意义,同时又不想把太多真实的情况展露在公共空间里,起码不想展示给你看,也许在他看来,你的关注与否并不重要。
不发朋友圈还有可能是因为自己的生活过得太好或是太差,前者担心别人的嫉妒眼红,后者则是担心周围的人嘲笑。
但无论你的公务员朋友属于哪一种情况,你都不要过度关注对方,因为这对他而言是一种负担。
公务员的群体特性。在社会学的研究当中,公务员群体具有着较强的一致性,就如同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学研究所提到的,他认为受制于某种体制下的人们具有类似的特性。
大家不妨联想周围的公务员朋友,你或许将发现他们身上的共同点,比如因工作长期和行政相关,性格比较严肃,说话也比普通人更正式。
还有些公务员喜欢找人谈论问题,享受交流的乐趣,但如果一个公务员毫无交流的欲望,朋友圈也空空如也,那就说明他所有的想法都埋藏在内心的深处。
和这类人打交道的时候要注意了,不要过分打听对方的事,更不要因朋友的身份指点他,因为他从一开始就与你划清了界限。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生煎包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