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士和进士的区别 贡士和进士的区别在哪:41

   日期:2023-04-26     移动:http://mapp.b2b-1.com/news/282804.html

秀才、举人、进士、状元、贡生、茂才有哪些区别?有哪些联系?

提问者所说的这些其实就是科举考试的层级,**古代的科举考试并不是单纯一场考试,而是逐级进行、逐级淘汰的一种考试制度。

**古代,一个读书人要想金榜题名高中进士,必须有“过五关、斩六将”在多场考试中逐一胜出才行,而不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考完录取。首先必须参加县试、府试、院试三级考试,全部合格后录取为生员,分发各地府学、县学继续深造。所谓生员即人们常说的秀才,如果没有取得生员资格,就算你读一辈子书,也没有资格参加下一步的乡试!

而所谓茂才是东汉对秀才的一种称呼,其为了避光武帝刘秀的帝讳,东汉以后,茂才又重新改回了秀才。考中秀才之后也并不等于就直接拥有了进入乡试考场的门票!只是拥有了进入府学、县学深造的资格而已。在府学、县学学习期间还要进行淘汰考试,考试合格者才有资格参加下一步的乡试。

乡试虽然是分别在各省举行,却属于**级考试,有些类似于现在的公务员省考,但又不完全一样!参加乡试的秀才们如果通过考试,就获得了举人的身份。不要小看举人,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举人属于“后备官员”,享受见官不拜、不服徭役、不纳税等一系列优待政策。除了获得下一步参加会试的资格以外,举人还可以直接入仕为官,即俗称的一榜出身。

虽然举人直接入仕的名额有限,而且以八九品的下层官员为主,但毕竟拥有了进入官场的门票。即便不能入仕,举人们还可以入**幕府充当幕僚,一旦为**所赏识,同样是有着光明前途的!晚清著名的左文襄公便是这样一种存在。

没有录取为举人的秀才还有一个晋身途径,那就是副榜补录,这些没有过线、但成绩还不错的考生通常会被补录为副榜贡生。这些副榜贡生没有举人直接入仕的资格,而是统一进入国子监继续深造,学习、考核合格之后才具备和举人差不多的待遇。除了副榜补录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贡生,诸如恩贡、纳贡拔贡等等,主要是选拔途径不同,贡生资格本身并没有什么区别。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贡生是低于举人的一种特殊身份,贡士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下面说一说贡士,举人如果自认为还有继续应考进阶的能力就可以参加进一步的考试——会试了。会试三年一次,在京师举行。全国所有应考的举人都必须进京参加考试,考试合格者就可以获得贡士身份了。贡士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为官资格了,接下来的殿试仅仅是重新排名而已,名额上不进行删减、淘汰。换言之,中了贡士等于就是中了进士!

接下来的殿试便是由**出面对贡士进行重新考核、重新排名,将所有贡士分为三个等级,即所谓三甲。一甲只有三人,赐进士及第,即人们常说的状元、傍晚、探花,一甲第一名就是人们常说的状元了。除此之外,又拣选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一名即人们常说的传胪。剩下的则全部划入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考中进士者也就此迈进官场,接下来就是等待进一步分配工作了。

一甲通常直接进入翰林院镀金,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进行再次选拔,成绩较好者进入翰林院镀金,任庶吉士。剩下的则分发各部院担任主事等职或者外放担任知县等职,总之就是人人有份、**落空,比举人待遇要好很多!

在很多影视作品里似乎中了状元就如同当了**一般,实际不然,状元被授予的翰林院修撰只是一个从六品官职,只比正七品知县高一级而已,搁现在也就是比县处级略高,离**还有很大距离。而且,在**古代,中状元仅仅表示你能考试、起点比别人略高而已,接下来便是看各人的本事了!**古代状元真正做到宰辅高位的并不多!大多数都是默默无闻、庸庸碌碌……可见,能考试并不代表能力强!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有什么区别,能当什么样的官?

从隋朝开创科举制度起,皇权社会的选官制度从被动推举,逐步向主动应试转变。从更需要门第出身品德的主观性,向才学分析的客观性过度。

各朝代的科举制度在不断演化,但整体内核大体相当:分阶考试、层层选拔。

▲科举考试流程

科举考试大体分为四级,依次分别是童试、乡试、会试、殿试。与我们的闯关游戏类似,只有打过前一个关口,才能参加下一个关口的选拔。

当然,难度也是逐级递增的,过关的人数也是越来越少。

▲科举证书

首先,最简单的是童试

童试自身可细分为由易到难的三级:县试、府试、院试。一般分别由当地的县级、府级、州级行政单位举办,参加考试的都叫童生,不管丢不丢脸、现不现眼,多大岁数都叫童生。

▲最后一位状元的书法

只有顺利通过县试,才能参加府试;通过府试才能参加院试。

如果这三级考试都顺利通过,就不叫童生了,改称为生员,就是我们俗称的“秀才”。秀才就有资格参加下一关府试。

▲江南贡院

秀才里面考试发挥较好的,被称为贡生(注:不叫贡士),他们是可以到京师的国子监去读书的。

秀才在县里面其实已经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了,老**与官府打交道的时候,经常需要通过他们来传递。

当然,有一些人对学习过敏严重,费天大的劲都过不了童试,也不是完全没办法参加下一级考试,毕竟朝廷也要盈利么。

有的朝代可以花银子捐一个资格出来的,学名叫“纳粟入监”,这里的监指的是监生,可不是监狱。这样就可以参加后面的考试了。

接下来是乡试

秀才和监生们都可以参加乡试,在京城和各省都设有考点,主考官都是朝廷直接派下来的。

乡试一般三年才考一次,机会难得。考试时间多在农历八月,故也被称为“秋闱”。

▲定州贡院

考上的称为举人,要是一不小心还能考第一的,称为解元。当年明朝大才子唐伯虎就考中了解元,很不简单。

中了举人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了官场,即使后面的会试没有通过,也没关系,还是有一定的概率可以当上学官、知县。

▲八股文

所以范进中举一下子没控制好自己的小宇宙,是可以理解的。

即便是没能当上官,在县里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面见**那是要看座的。

然后是会试

会试一般由礼部主持,到京师考试,规格比之前高了很多。因为多在春天举行,所以又称为“春闱”。

主考官基本都是朝廷里呼风唤雨的大人物,多为大学士、尚书这些人,不得了。

▲清朝职官品级表

如果会试也顺利通过,则被称为“贡士”(注意与前面贡生的区别,秀才里发挥好的叫贡生,比贡士差了好几个等级)。要是又一不小心,考了第一名,就叫“会元”。

考上贡士绝大部分都可以做官,相当于准进士,因为会试之后的殿试是不刷人的(当年刷过人,结果被刷之人投敌,后来就不刷人了……)。

重头戏来了,殿试

贡士们参加由**主持的殿试,这可是莫大的荣耀,能上金銮殿的全国也没几个。

殿试不刷人,是排位赛,这给考生的压力会小很多。

▲古代科举试卷仁宗嘉祐二年丁酉(1057年)科殿试,当时的试题为《民监赋》

以明清为例,殿试后分为三个等级,即三甲:

一甲是考试的前三名,赐进士及第,就是今天大家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人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都是前途无量。

▲翰林院衙门

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相当于整体排行榜的第四名)被称为传胪。二甲一般人数占整体的三分之一左右。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严格来讲不算是进士,但等同于进士身份,人数一般占三分之二左右。

二三甲中,还需要再进行评定,然后选择其中比较优秀的,授翰林院庶吉士,其他人分发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职。

可以说,只要能上殿试,那都是成功人士。

以上。

贡士和进士

贡士后是进士,贡士参加会试,通过后参加殿试,殿试的录取率是100%的,因此只要参加了殿试,就一定能通过,取得“进士”的资格。

会试是在为**挑选治理朝政的官员,全国官员只有几万人,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空缺,因此会试的录取人数就少很多。贡士其实已经是预备官员了,但是还是需要再参加一场考试,也就是所谓的殿试。

进士分为三甲,第一甲的叫“进士及第”,只有三个人,即“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甲的叫“进士出身”,大概百十来人,算是正式录取的人,能力水平得到了**的认可。

科举制度的缘起和发展

科举考试起源于隋朝,发展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式微于元朝,辉煌于明清,结束于清朝。从隋朝公元605年持续到到清朝公元1905年,主宰了1300多年来无数读书人的命运。就像今天的高考一样,科举考试也是一座独木桥。

相对而言,通过了科举考试就能够有官老爷可做,其实惠和难度自然非今日之高考可比,也许比今天的博士考试还要难。

在没有科举制度以前,朝廷是怎么选派官员的呢?隋朝以前,汉朝采用的是“察举选官制度”,就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因为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因此产生了很多弊端。比如一个人即使没有什么品德和才华,却很有可能因为和推荐者的关系而得到任用。真正有能力有才华的人,由于缺少背景,往往隐居乡野,郁郁不得志。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是什么关系呢?

它们是古代科举考试下为通过者的名称。

通过县级别的考试称秀才,这时候就是有功名在身,可以不用参军,上公堂不用下跪。

通过了地方上省级别的考试-会试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通过了京师会试全国级别考试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由**重新安排名次。殿试后将贡士分为三甲,一、二、三甲通称进士。其中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

贡士与进士的区别?

贡士和进士的区别

贡士:会试录取的人称之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在明清两代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时间在乡试次年,即丑、辰、未、戌年春季,故又称春闱。因由礼部主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又称礼闱,考三场,每场三日,考试通过者成为贡士。

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亲自主持,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贡士和进士哪个大?

进士吧。。

古代读书人考试大体有三个级别,第一个级别是考秀才,称院考;第二个级别是考举人,称乡试;第三个级别是考贡士和进士,称会试和殿试。其实贡士和进士差不多,贡士考进士,不敢说100%的录取率,也有95%的录取率。

免责声明:贡士和进士的区别 贡士和进士的区别在哪:41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通知我们删除! (留言)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0相关评论

图文信息
最新发布
行业资讯
最受欢迎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B2B-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