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弓发展而来的、能够远射的弩,在春秋后期出现,到战国中期,更得到广泛的使用。像韩国的弩,可以射到600步以外。至战国晚期,又进一步发明了可用以连射的“连弩”。除弩以外,春秋战国间还发明了许多新式武器,其中最著名的进攻武器,有用于攻城的云梯和用以舟战的钩拒。——《大秦王朝(全四册)》
很多人都有疑问,古代的弓箭射不穿盔甲
那么为何打仗的时候还要拼命放箭呢?
其实是因为大部分时候,军队装备不了那么多盔甲。
我国的生铁和钢的冶炼技术从战国时候才开始的,而且产量极低!
一直到北宋时期,开始用煤炭炼铁,这个时期生铁的产量才开始增加!
在南宋时期,金人发明了铁浮屠,也就是人和马都装备了重型铁甲的重骑兵!
金国凭借着铁浮屠、拐子马先灭辽国,后灭北宋,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是倾金国全国之力,也仅仅打造了5000副铁浮屠重型盔甲!
后来被岳飞打败以后,金国再也没有能力打造铁浮屠了,可见生铁的产量极低!
所以在生铁匮乏的年代,大多数士兵是没有盔甲的,甚至是穿着单衣作战!
所以说,在古代战场,弓箭、弩箭仍然是杀敌、防御的重要武器装备!#弓箭#
战国 铭文 兵器 青铜剑
下图是我收藏的战国青铜剑,该兵器长 56公分、宽 5公分、重 1000克,与一般剑不同之处是 :它属于战国时期将军级别的专用兵器,因为它中间骸脊骨的两侧有 铭文 ,只可惜我尚未辨析出铭文的具体内容。说它属于将军专用之物的道理其实很简单 :普通士兵使用的都是素矛,上面不会有铭文 。
我国古代所谓的 “ 十八般武艺 ” 之说其实指的就是十八种兵器,它包括弓、弩、枪、棍、刀、剑、矛、盾、斧、钺、戟、殳、鞭、锏、锤、叉、钯、戈。而剑是我国古代很早就出现的一种长柄兵器,其它诸如枪、槊等兵器则都属于剑的衍生变化兵器。
我们所熟知的三国名将张飞、赵子龙以及宋代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等名将就曾使用剑,剑除了用于步兵作战外也应用于骑兵作战!
古代兵器—戟是中国特色武器。从商周时代,我国就出现了青铜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戟大量用于车战,为“车战五兵”之一。汉代出现的钢铁制作的卜字戟更是一直到三国时期都是广为流行的制式兵器。这种中国特有的武器,可钩、可啄、可刺,使用技法丰富,但是在汉代之后戟则好像慢慢的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有种论调说戟是车战用武器,汉代之后战车被骑兵淘汰,所以戟也慢慢消失了,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在我国古籍记载里,认为弓箭是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发明的。其实这一发明比黄帝时代要久远得多,至少在中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使用弓箭了。
在我国各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各个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各种各样制工精致的箭镞(zú,箭头),而且数量也很多。这些箭镞有用石材磨制的,有用兽骨或蚌壳磨成的。
箭镞的形式不一:有扁平柳叶形的,有三棱尖锥形的,也有四棱形的,有的镞尾带铤(dìng,箭头装入箭杆的部分),有的具有双翼。另外,在代表北方草原地区的细石器文化遗址中,还有一些极为精致的小石镞,一般长不过两厘米左右,都是用质地坚硬、色泽优美的石髓、玛瑙、碧玉等矽(xī)石类石材制成,颜色有红、黄、灰褐、绿、乳白等多种,还有半透明的,显得非常漂亮。以上这些发现,证明了新石器时代弓箭的运用已极为普遍。
弓箭的发明和使用,有很大的意义:它使狩猎的效果大为增加,给食物的获得,带来了一定的保证。
弓箭是一种利用弹力由弓、弦和箭组合而成的较复杂工具。拉开弓弦,使弓弯曲变形,把所施加的力储存进去;再放开弓弦,给弓一个恢复原状的机会,于是它就把储存的力放了出去,这样便产生了动能。利用这一动能,就能把扣在弦上的箭弹射到距离很远的地方。因此,有人认为弓箭的使用,是人类懂得利用通过机械储存起来的能量的第一个事例。
到了商代,我们的祖先已经知道大量使用青铜箭镞,这种箭镞常是一种有脊带双翼的形式。以后,铜镞逐渐改进,杀伤力更强了。到战国时,铜镞的种类虽然很多,最主要的则是一种圆脊三翼的形式,三刃都很锋利,往往在镞尾带有长铤。战国末期,铁兵器出现,但因镞的体积小,不容易锻造,所以还是大量使用青铜镞,不过箭铤改为铁铸。汉代以后,铁镞的使用才日益广泛。到南北朝以后,就再也看不到用铜来做箭镞了。
造弓,很讲究取材,既要坚韧,又要有弹力。据《考工记》记载,有七种材料可以做良弓,以柘(zhè)树木做的弓为上品,其次是檍(yì)木、檿(yǎn)桑木、橘木等。后来做弓多用桦木,《武经总要》里就有“黄桦弓”“白桦弓”等名目。
弩(nǔ)的原理和弓相同,只是力量更强,发射更远。我国大约在战国时,就已经发明了弩。
弩在发射时,是先把弦张在扳机上,射时扣压扳机,弦发箭出;这样弦在扳机上可以有一定时间,能够从容瞄准,射得更准。还有,弓只能用一个人两膀的拉力,弩则可以用脚蹬等办法,储入更多的弹力,不但射得很远,而且力量也很大,甚至还可以同时射出数目较多的箭。
根据考古发现的材料,得知汉代边境防守用的兵器中,以弓、弩为主,尤以弩的使用更为普遍。当时最常用的叫“具弩”,射力有八种不同的强度,其中以六石弩最常见,大约可射二百六十米,约合半华里。
到了宋代,又使用一种威力强大的“神臂弓”,实际也是一种弩。在曾公亮《武经总要》里记录了一些威力极大的“床子弩”,有“双弓床弩”“小合蝉弩”“三弓床弩”等。这种“床弩”,是用几张弓组合起来用绞车拉弦的,每一弩要用五人、七人到十余人拉。最强大的“三弓床弩”,又名“八牛弩”,要用七十人到上百人才能张开;所用的箭,是木杆铁羽,和枪一样粗大。在攻城时,用这种箭按高低依次射入城墙上,进攻的战士可以踏着露出的箭杆爬上城去,故又称之为“踏橛(jué)箭”。这种弩又可以在弦上安铁斗,斗内放几十枝箭。这样绞发一次,就可以射中几十个敌人,威力很大。
[赞][赞][赞][赞][赞]
冷兵器研究所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从罗马军团到戚继光都爱用的盾牌,为何与日本战国时代绝缘?
11:46一直有朋友在说三棱透甲锥,这是小说文学中经常能听到的词语。其实历史上还真有这样的东西,也就是具备穿甲能力的重型箭镞,也就相当于今天打坦克用的穿甲弹或者对付防弹衣的超硬质弹头。在两千多年前,要想让箭头穿透铠甲,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箭头本身质量要够大,这样动能才大;第二是箭头的设计要具备特殊性。从历史沿革看,多数穿甲箭镞的重量都相当给力,战果时期不少箭头超过30克,出土文物最重的可达50克,这么大个头的一块金属用重弩发射出去,在200米外仍然具有惊人的动能。至于形状,我们常见的穿甲箭通常有圆锥箭、三棱锥型、圆锥三翼型等,由穿甲箭需要和铠甲开一场硬碰硬的亲密接触,所以它们在结构上中央轴线方向上强度需要增强,外观上会显得粗壮有力,出翼尽可能小,尖锋部位恰恰不需要极锐,而是显得有些钝感,避免与铠甲接触的瞬间尖锋崩断无法贯穿。如果你看到这样子的箭头,那多半是穿甲镞。在我收藏的箭头里,这件是最漂亮的黑皮壳穿甲镞,严格地说它是穿甲箭形制过渡时期的典型器,相对比较少见,也比较抢手。在箭镞收藏圈里大家都叫它“子弹头”,因为它实在太像子弹头,工艺精湛到让你怀疑它是昨天完工的,然而它的的确确是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兵器制造领域最高水平的结晶。
中国古代十大铠甲
铠甲作为冷兵器时代战场拼杀的最有效的防护措施,自秦朝率先用铁甲替代皮甲之后,在之后的2000多年中,每个朝代基本都会对铠甲的结构和造型进行更新,铠甲也出现了非常多的版本,下面是比较有代表作的十大铠甲。
秦铁甲——秦国军士装备的铁甲,春秋战国时期,战场上基本都是用皮甲防护,秦国则率先用铁甲代替了皮甲,由于出色的防护能力,战斗能力大幅上涨,也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玄甲——汉朝将领的铠甲,主要由玄铁片镶嵌而成,故名玄甲,搭配环首刀,让汉朝军队成为当时战斗力最强的军队。
甲骑具装——南北朝时期骑兵铠甲,甲骑是保护士兵的铠甲,具装是保护战马的防具,它们是骑兵冲锋陷阵的安全保障。
步人甲——宋朝的重型铠甲,装备于步军士卒,故称步人甲,由上千片甲页组成,可增加甲页数量来增加防护能力。
山文甲——明朝将领的铠甲,因甲页由山字形金属铁片组合而成,故名山文甲,因明承唐制,此甲也是由唐朝明光铠演变而来,早期山文甲仅作为甲片附着于明光铠之上,后来慢慢演变成了独立的铠甲。
棉甲——清朝盛行的甲胄,由两层厚实的棉布镶嵌铁甲,内外由铜钉固定,既能防护亦能保暖,我们都知道,清朝起源于东北,由于天气寒冷,所以清朝的铠甲与历代皆不同。
由于篇幅过长,就不一一介绍了,您觉得这10款铠甲,哪一个最好看呢?
古老奇怪漂亮精美的青铜鱼罐,镶嵌玉石一共大小82块和田青玉,估计是战国时期的。
是什么?请教。铭文是~
铭文是@ ———( 姒㜤铸缶)~———
我国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使用金属,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古代青铜器数量众多,尤其是那些铸造精美、造型丰富多彩、表面装饰工艺高超的青铜器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盛誉。
在绚丽夺目的古代青铜器装饰技艺中,青铜器的镶嵌工艺是中国青铜器铸造技术史上一朵灿烂的奇葩。我国的镶嵌工艺有着悠久的传统,多数古代镶嵌装饰品的青铜器为精品, 其技术精湛,线条流畅,图案鲜明活跃,给人一种五彩缤纷、高贵华丽之感。
本文介绍青铜器镶嵌工艺的起源、发展、镶嵌材料及其工艺和流程。
1、青铜器镶嵌工艺的起源和发展
在青铜器上加以镶嵌以增加美观,这种技术很早就出现了。迄今所发现的考占资料表明,至夏商时期,青铜器发展进入了第一个高峰,主要运用富于变化的线型铸造浮雕纹作为装饰。其实,从青铜器开始使用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骨、石器装饰的镶嵌技法便应用于铜器,当时的工匠,在一些小型铜饰件、兵器乃至容器上单独镶嵌绿松石。青铜器镶嵌术在早商的青铜制品中就有表现,例如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遗址中发掘出了一个周围镶嵌有61块绿松石的圆形青铜器。
到商代,镶嵌玉石更加普遍,常在戈、矛、剑等青铜兵器上应用,主要发现在兵器和一些小型器物上,镶嵌的花纹有饕餮纹、龙纹、云雷纹,在容器上镶嵌绿松石在商代是很少见的。从商代起,还出现了镶嵌金属的工艺,分为镶嵌红铜和镶嵌金银。利用红铜和金银的色泽与青铜基体相异,从而构成各种绚丽的图案。
镶嵌红铜出现于商代,最早镶嵌红铜铸件为商代的戈和钺,使用机械法成形。西周时代镶嵌工艺很不发达,发现的镶嵌铜器很少,而且风格与商代无异。西周时期,未发现有镶嵌红铜的青铜器出现。镶嵌红铜的高峰时期大概在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战国中晚期的错红铜器物虽然仍有发现,但是数量上远不如以前,而且往往和别的工艺同用。
金银错是我国青铜时代一项精细工艺,但它出现比较晚,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它是青铜工艺发展了一千多年以后,即到春秋中晚期才兴盛起来的。错金银中首先出现的是错金工艺,开始是用于错镶铭文,它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它一出现,很快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在战国中期开始,墓中常见的是错金丝银线、更为秀丽的金银错铜器。战国中期至西汉时期是错金银工艺最为发达的阶段,在兵器、礼器、容器、车器、符节、金印、铜镜、带钩等各种青铜器物上均能看到线条流畅、纹饰繁缛精美、图案鲜明跃动的错金银装饰。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在青铜器发展演进中形成了又一高峰。
战国和西汉时期是镶嵌工艺的发达鼎盛时期,数量多、技艺娴熟,有几个特点。第一,镶嵌绿松石的器物种类广泛,不只限于小型铜器,大的铜器如壶、鼎敦等。第二,战国晚期以后,尤其是汉代,在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装饰工艺的器物中,绿松石起点缀作用,衬托错金银铜器物。2002年小田溪战国墓葬出土了一件铜壶,周身纹饰,镶嵌既有银丝,也有红铜丝,并用绿松石点缀出晶莹的翠绿,以装饰不同的部位,煞是好看。也有点缀红玛瑙、玉、鎏金圆泡等。
秦代以秦始皇陵铜车马的技艺为典型。秦陵铜车马的制作工艺复杂,不但使用了铸造、磨削、钻削、冲凿、錾刻及多种连接技术,而且还多处使用镶嵌法进行加工和装配。不仅有错金银的精美纹饰,而且还有镶嵌金珠玉。错金银工艺在秦代已经应用的相当熟练。
在冷兵器时代的古战场,一个作战经验丰富的大将军不怕千军,就怕寸铁,寸铁指的就是弓箭,经过机械弹射,箭如飞蝗,想躲都来不及。在远古时代的箭出现之前,古人是用碎石磨制成圆形的弹丸来捕猎。这也是古籍中出现的“弓源于弹”的说法。
随后出现的石制箭头大大降低了捕猎的难度,夏、商两代金属冶炼技术的虽然提高淘汰了起初的石制与骨制箭头,但由于青铜产量有限,箭又属于消耗品,骨质仍然成为重要选择原料。令人感到意想不到的是:除了动物骨头外,人骨也被大量使用,在河南郑州商代遗址中出土的大量骨簇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人骨所制,这也反映了奴隶制社会野蛮与残暴的一面。
春秋战国一方面百家争鸣,另一方面各方诸侯频繁战争,弓箭的使用频率更高,而且制作工艺随着铁质材料的丰富而变得更加娴熟,形状更加丰富,随后的历朝历代以此为蓝本大力改造了弓弩发射的功能,诸葛连弩与大型箭车也不断出现,如今的体育运动中也继续保留了射箭这一运动项目,在古战场中的各种箭簇仍然是现在冷门的一个藏品。
#收藏# #冷兵器##微头条日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