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世青赛前,沈龙元告诉记者:“在谢主席来之前,我们吃一顿饭品种也就三四样东西,菜、汤、面,偶尔有鸡肉、牛肉或者猪肉。我们吃不惯面条,队里买了个电饭煲,那个德国大厨不会用,老是吃到夹生饭。”
于海也觉得那个德国厨子做出的菜比较“奇特”,他说:“我记得有一道菜是什么鱼肉夹着蔬菜,我真是一点都吃不惯。”就连改善之后的菜谱,给沈龙元留下的印象都是“每道菜味道都一样”。正是因为“吃不惯”才导致了“吃不饱”,这种现象在谢亚龙视察之后才得以改变,国青队每周到城里的中餐馆改善一下伙食,尽管吃的也是配菜,不过总算回到大家熟悉的口味了。
这个时候,就连“吃饭”都成了一种奖励手段,队里规定:在某场比赛中进球及助攻的球员,可以得到特殊照顾即吃一顿中餐。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讽刺?
国青队最先抵达巴特基辛根,住的是一家青年旅店,每两或三个队员一屋,屋里设施相当简陋,只有上下铺的床、衣橱和桌子,其它什么都没了。
谢亚龙甫抵达巴特基辛根的时候,对此也感到相当震惊:“房间里怎么没有卫生间?队员晚上解手多不方便啊?”沈龙元告诉记者,整个青年旅店就是这样的条件,“我们要上厕所,就只能去公共厕所了”。
如果说,上厕所还只是个小问题的话,那么对于运动员来说,洗澡则是更大的问题。这家旅店房间内同样没有淋浴设备,队员训练结束后回到驻地,还必须轮流去公共洗澡间。沈龙元、于海和记者聊起那段生活,都是一副摇头叹息的样子。
后来,也是在中国足协的督促下,德方才勉强同意把国青队从价格低廉的青年旅店搬到一家三星级酒店,按照谢亚龙的说法:“起码,你得保证我们队员及时洗上热水澡啊,不然队员感冒、生病了谁负责任?!”
据德中促进会经理汉斯介绍,巴特基辛根市建造足球训练基地,就是希望吸引世界各地的球队,从而增加本地知名度,达到拉拢游客、增长经济的目的。但是,这6片号称足以吸引阿根廷队来训练的草坪,在沈龙元和于海看来,“不如康桥基地”、“不如金桥基地”。
训练基地位于巴特基辛根的郊区,位置偏僻,环境幽雅,从国青队下榻地到训练基地,坐大巴需要10分钟车程,而这两点一线的来回构成了他们每天生活的全部,巴特基辛根市区里几乎难觅中青队员的身影,除了训练、比赛之外,他们宁愿待在自己屋子里。
至于其他健身、训练辅助设备,基本上是德国有的,中国俱乐部也都有。德方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们的医疗恢复手段,沈龙元对此也大加赞赏,他说很多仪器是国内俱乐部所无法看到的,而且医生提出的治疗方法也很有成效。沈龙元说:“克劳琛也说,中国足球和德国足球的差距,一半就体现在医疗恢复方面。”
应该说,国青队在德国的训练生活是很有规律的。他们每天早晨7点半起床,之后吃早饭、例行准备会议、训练、吃午饭、午睡,下午4点30分开始第二次训练,一直到晚上7点返回驻地。加上晚饭、洗澡、治疗、恢复等,这一天的时间算是安排得满满当当。
可别忘了,队员都是18、19岁的孩子啊,他们渴望接触、了解外面的世界。驻地内不是没有娱乐设施,大堂里有电视,可他们都看不懂德文节目;会议室里有公共电话,队员向领队要了电话卡后可以打国际长途,5欧元一张卡可以打200分钟;二楼还有桌球、乒乓球等设备,可这些小队员几乎不玩这些“游戏”了。
于海说他宁愿听听MP3,或者看书。喜欢上网的沈龙元则跑在电脑前面,可酒店提供的宽带上网一旦人多就速度很慢,沈龙元只能一再重复他从国内带过去的游戏。“每天晚上9点半,管理员就会来收走我们的电脑、手机”,虽然身处德国,制度仍与国内别无两样。于海、沈龙元两人一致认可:巴特基辛根的生活枯燥至极。
或许是意识到禁锢的生活不利于年轻队员的成长,上星期国青队到西班牙瓦伦西亚度假,主帅克劳琛要求队员“忘记足球”,他们也算到另一片“草场”好好享受了一把。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首《敕勒歌》描绘出“塞外江南”水草肥美的景象。
在德方提供的资料中,德国小城巴特基辛根被描述成一个疗养胜地,这里绿草成茵、空气清新、温泉汩汩,欧洲历史上不少名人诸如茜茜公主等都曾莅临巴特基辛根。然而,当中国足球的“游牧部落”来到巴特基辛根寻找一方肥沃水草,却发现这里无法给人这种滋润丰腴的感觉。
曾有一段时间,媒体甚至传出“国青队员吃都吃不饱”的传闻。上海申花、国际两队的沈龙元、于海提前回国后,记者采访过他们,于海的解释是“吃不饱倒不见得,但吃不习惯是肯定的”,沈龙元则对记者说:“如果让我去巴特基辛根旅游、疗养的话,那个地方真是不错,可是……”把沈龙元“可是”后面的内容铺展开来,就是下面的内容。——2005年5月30日《新闻晨报》
如今,财大气粗的中国足球,是不可能让国字号球员出国集训过苦日子了,可是成绩……#中国足球##中超##中国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