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学习奥数和学习编程,哪个对提高中考数学成绩更有用?#
奥数,编程,都无法替代系统性的逻辑思考学习和训练。数学好,不一定逻辑好。逻辑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个系统。
这个楼以前是个教育培训班,好几年了刚发现改头换面了,成了美容美体商铺。
学生减负,辅导班关门,最后学生是没了学科辅导班,但是多了奥数、编程。辅导班成了托管,成了一对一。最后是水涨船高,这就是个恶性循环。堵不住防不住。
#4.23世界读书日# #小舍得教育内卷# 被比较的孩子,如何能自救?
新时代,内卷不光出现在职场,也同时出现在学校里。
《小舍得》里,欢欢和超超姐弟俩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南丽和君山希望孩子能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因此对孩子们进行素质教育。
欢欢是文艺骨干,但学习成绩一般,本来一切都好好的,但家庭聚会和家长会之后,父母发现和班级同学一比,欢欢的数学成绩在班级的确不好。为了追上班级同学,只能放弃理想型教育,开始给欢欢辅导数学。
其实,欢欢的兴趣根本就不在于此,写作业磨洋工,偷着看漫画,掰橡皮,除了学习,其它的她干得都很起劲。
君山看到这样的女儿,既无耐又崩溃。
孩子:
1.孩子对不喜欢的事,表现出不顺从的情绪
2.被逼迫后的逆反心理
3.不会,没有成就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家长:
1.别人都会了,你不是最好,但也不能最差。孩子的成绩就是家长的面子。
2.从自己的角度认为这些知识很简单,很少回忆自己小学时的记忆水平。忽略儿童的实际认知能力。
3.各种比赛和展示,使家长忽略儿童成长特点,被优秀的孩子带着跑。
班级里大多数同学都多学多练,整体水平都高,没多学的同学就会落在后面。为了不被落下就得和别人一样学,内卷让人如此的不舒服,又是如此的没办法,毕竟谁也不想自己家的娃是倒数第一。
内卷的不止是学习,现在的小孩,不一定能当时音乐家,从小钢琴却练了十级;不想当运动员,每天锻炼两小时;再有下棋,书法,画画,英语,奥数,编程等等,一大堆的辅导班排在一个小学生身上。
家长们何苦画地为牢!#小舍得征文大赛#
读研只是一年吧?我儿子也是即将去美国读研。美元疯涨,压力好大。
天山雨#我家每月的开支# 我们一家三口,儿子在国外读研每月房租、生活费以及电话网络等费用换成人民币算15000左右(学费不算),我们两个大人留守广州,每月开支大概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物业水电煤气平均基本上600元/月左右,七八月高温炎热的月份光电费一个月就1000元;(2)电话电视网络费500元/月左右;(3)家里两台车停车费汽油费2500元/月;(4)一家三口医疗保险一年6万多,平均每月5000元/月;(5)孝敬父母平均每月1000元/月;(6)生活费平均每月3000元/月(包括水果、牛奶、饮用水);(7)休闲旅游每年至少两三次远门游费用一起大概5万~6万/年,平均到每月5000元/月;(8)健身费一年2千多元,平均到每月200元/月;(9) 其它买衣服、鞋子(我们跑步,跑鞋坏得快,所以每年买跑鞋至少两双,其它鞋不包括在其中,一年平均一人两双500元一双)平均到每月500元/月;(10)其他杂七杂八,比如人情往来的费用,护肤品等一年大概2万左右,平均到每月1700元/月。以上(1)~(10)加起来是20000元,加上小孩的房租生活费,一共35000元/月,所以我们家一个月平均开支要35000元,这里不包括小孩的学费,学费一年4万多美金(换成人民币一年30万),所以每年开支在70~80万范围,平均每月大概7万/月左右,这就是我们一家三口的月支出。压力山大
脑机接口如果成功,我觉得最大的意义在于:以后就不用上学了,直接买芯片植入脑壳,外语,物理,化学,数学,历史,编程......每个芯片100块,1000也行。奥数、课外班、网络游戏....也统统变成芯片, 装在脑袋里 [笑哭] 但是万一买到假冒伪劣或者有问题的芯片,就比较讨厌了。
文理分科与阶级分层
文理分科是一个人为的概念。是人类把“语言”和“数学”划到了对立面,但实际上,这不是在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分类。
很多时候,底层的能力是相通的,当底层的能力打得比较好的时候,绝大多数技能都是可以很快学习的。比如,一个逻辑很牛,写程序很好的程序员,想学演讲和写作的话,只要肯下功夫,2-3年之内就可以学得非常好。再比如,一个文章写的很好的人,逻辑十分通达顺畅的人,要想写程序,也是2-3年之内就可以学好的。
因此,人最重要的是“打通任督二脉”,发现事物的底层规律。这些底层规律明白了之后,自然就可以学各种东西。
那么为什么存在文理分科呢?那就是为了阶级划分。
在美国,很多的上层阶级都上“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而中产阶级或中产以下特别优秀的孩子,就上一般的名校(特别是MIT这样的理工学院)。
上层阶级相信要打通“思想”,而使中产阶级相信“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专业是重要的”。并不是用专业的人做事儿这个思想不对,而是所谓的“专业”其实是可以几年之内就获得的,并不是限制一生的因素。
有很多中产阶级的年轻人,被灌输了“专业”这个限制因素,于是安心一辈子做螺丝钉。他们不相信,一个人可以拥有多种技能,可以会A会B也会C,他们特别相信要“专精一门”,特别相信“十年磨一剑”。
这样的结果是,他们安心当一个资本的螺丝钉很多年。而上层社会不太相信这个,于是就可以接受很多各种各样的训练,成为“社会精英”。
过去十几年,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腾飞?是因为高考扩招,有大量的便宜的产业工人,和大量的便宜的工程师,而且这些人“专精一门”,相信钻研技术,相信靠一门技术吃饭,这样才给国家提供了大量的便宜的优质的劳动力资源。
这点在当时并没有什么错误,现在也没什么错误。只是未来随着阶级的分层逐渐明显,阶级之间的豁口越来越大,国力也越来越强,后续靠“数理化”专精能够走向财富的可能性就越来越低。
中国以后和发达国家一样,靠资本来维持社会的基本运作了。优秀的人才靠收割就可以。
你比如说,现在有很多中学老师,他们都是清华北大毕业的研究生了。并不是说其他人干不了中学老师,而是优秀人才的人力供给太过于丰富,人力就开始变得不值钱了。
而还有很多父母,醉心于教授孩子个别科目,希望通过奥数,或者是演讲个别的技巧来打败别人,这样肯定是事倍功半的。
中国以后必然像美国一样,成为一个收割全世界人才的移民国家。乌克兰的小姐姐,盘正条顺,金发碧眼长得极美,当模特的工资比国模还低,你如果是个厂商,你雇佣谁?俄罗斯的小哥哥,数学奇牛,编程架构极好,工资比国内工程师还低一半,如果你是老板,你雇佣谁?
你让本土的孩子,一波波的接受“技能”的冲击,不仅接受外地的孩子的冲击,甚至接受外国的优秀移民的冲击,这样的无休止的学习一项一项的技能,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我不能说我对这个残酷的现实有什么解决方案,我只是提醒大家一下,警醒社会的变迁。不要让自己的思维限制自己做“螺丝钉”,寻求思想上的突破,不要被“技能”所限制,相信技能是可以学习的。准备好迎接资本运作的社会。考虑一下,如果没有自己的技能,没有自己的专业,你还可以靠什么生存?多准备一两个生存的法宝。
我最后悔的是,一,英语校外学晚了,五年级才开始;二,奥数没有再加上;三,编程没有早点学;四,书写没有练出来;五,体育没有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