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买的新能源开放基金一路跌,亏30%多我就出来了,爆炒过了,韭菜被割完了,他来晚了
yanlinglan
来源知乎用户yanlinglan
关注
随着“新十条”的发布,疫情管控逐渐放开,各大中小城市的感染病例遍地开花,关于感染症状和如何抗疫,成为人们最热切讨论的话题。就在12月初,可能连最坚定的开放派也没有想到,政府的疫情防控优化政策会来得如此突然,执行力如此彻底。
然而,预期中的美好生活却姗姗来迟:从年初的抢菜,变成了近期的全民囤药;商场里的人流,竟然比管控最严格的那段时间还少;就连小区里雷打不动饭后遛弯、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们,最近也都躲在家里不出来,社区中心一片空旷。因此,网络中各种拨乱反正的声音层出不穷,批评政府、责备医院、怒斥药企……,全民正在一起承受这静默放开后产生的混乱和伤害。
其实,无论是因为病毒传染性极强的难以防控,还是经济衰退产生的巨大压力,最终开放几乎是一种共识。因为在“清零”抗疫的三年里,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中,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诸多不利的改变:有的失去了工作,有的关掉了企业,有的封控在家几个月,有的亲友不幸离世,有的被房贷车贷、信用卡账单搅得心神不宁……大家都期盼生活恢复正常状态。尽管放开会带来短期的手忙脚乱,好比正常的交通运力难以承载大量返乡带来的“春运”压力,但无论是三个月、半年还是一年,至少能让人们看到经济恢复、生活向好的希望。
在全球抗疫的这场马拉松里,中国是坚持到最后的选手之一。今年初,美国、欧洲、新加坡、越南等国家纷纷放开了防疫政策,确诊人数在3到6个月内达到峰值。我们这次政策放开的节点正值年末,即将到来的春运可能加速峰值的到来,目前普遍的观点是,在未来2到4个月内,我国将到达新的疫情“高点”。
疫情的冬天看似即将过去,这是否意味着经济复苏的春天就此到来呢? 答案是审慎乐观。
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明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2.7%,高盛预测只有1.8%,全球经济将延续低增长态势。其中,美国可能勉强避免衰退,欧洲及英国将陷入衰退,而中国则是前低后高,估计全年为4.5%-5%。这个结果并不让人意外,几年下来的疫情反复,对于居民收入稳定性、企业生产积极性来说,可谓“伤筋动骨”。加之“逆全球化思潮”扰动和地缘政治冲突交织,要经济复苏,好比“病去如抽丝”,需要国家、企业、个人共同的信心、耐心和一致的行动力。
一个有趣的时间安排是:12月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7日疫情防控“新十条”发布,没过两天,江浙的企业家们即包机组团奔赴全球,出海抢订单,我国“经济复苏战”的大幕就此开启。由企业家打头阵,显示出中国企业与个人信心的回暖,既是给国内其他地区树立榜样,也是向全球释放中国经济开始正常化的信号。尽管慢了些,但抢回“失去的三年”的时间,还是有其背后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全民干劲来支撑的。
我国过去提振经济通常采取“宽货币,重基建,扩地产”这套“三板斧”,那么本轮疫后经济复苏的引擎,是否还是这“老三样”呢?根据中央在2023年经济工作的研究报告中,除了“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关键词,一是“宽财政、稳货币”,二是“扩大内需”。这是否意味着国家这次不再单纯地强调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而是以增加市场需求为先?比如加大消费券发放的规模和力度,中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减免购置税刺激消费欲望等等,让我们拭目以待。
另外,供给侧更加强调产业和科技的重要性,一是“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二是“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这是综合目前的国内发展要求、国际竞争地位而做出的战略考量,重视产业链的生态繁荣和自主可控、科技创新的基础研发和场景应用,应视为对“老三样”的改造和升级。
比如本轮由企业、学界、政府等共同推动的数字化、智能化趋势,就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引擎。一方面国家奉行实业兴邦,“智能制造”频繁出现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另一方面,在疫情与输入型通胀的双重压力下,实体企业急需数字化转型来降本增效。它们作为传统行业向新兴产业转型的两项关键措施,是实体企业的必备能力之一,更是承载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
企业在升级时基于历史原因、现实环境,能力上可能良莠不齐,需要结合实际逐步开展,但在思想上一定不能裹足不前、因循守旧。因为无论是本土品牌,还是外资企业,已涌现出一大批自动化率达到90%以上的“智慧工厂”。原本需要上百人参与的生产流水线,现在10来人就能完成。大部分重复性手工作业被自动化机器替代,以解决招工难、用工荒的问题,节省成本之余,生产效率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增强。
今天是周三,市场传来几条重要消息,分别如下:
1、消息一:据国家统计局消息,测算结果显示,2021年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为138.9,较上年提高7.7点。其中,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是主要支撑力量,三个分指数分别为153.0、153.0、141.6;开放发展和绿色发展指数提升较快,较上年分别提升19.9和8.5,是推动总指数上升的主要因素。
个人观点:从统计局的数据来看地,2021年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表现还是不错的,较上年还提高7.7%。可能很多人对于城市发展提升无感。但国家在创新科技,绿色发展等方面着实推出了不少的利好政策。这些也是导致城市发展的推动力。我国现在在城市发展上面也是非常看重创新科技和绿色发展了。对于传统产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政策,只不过力度没有之前那么大了。
2、消息二:香港楼价连跌6个月,创2017年7月以来最低。香港差饷物业估价署公布,11月私人住宅售价指数报339.4,按月跌幅扩大至3.3%,按年跌幅扩大至近13.8%。今年前11个月亦跌13.8%。11月私人住宅租金指数报175.2,按月跌幅扩大至逾1.3%,连跌3个月,按年跌幅扩大至4.2%。今年前11个月累计跌4.1%。
个人观点:现在全球楼价出现了大幅的分化。美国的楼市还处于发展中。香港楼价则出现了连跌。内地不少城市这两年的房价也下跌了。在各地不断出台相关的政策之后,有些城市的房价也开始稳定下来了。香港楼市下跌更多的是受到国际环境和经济的影响。不过,即使楼价连跌6个月,估计很多人仍然是买不起的。
3、消息三:据国家医疗保障局消息,1-10月,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含生育保险)总收入23677.15亿元,同比增长6.9%。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含生育保险)总支出19187.16亿元,同比增长0.9%。
个人观点:社保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我国的社保平稳运行,前面十个月全球环境复杂多变,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不过我国的参保率一直很稳定。同时社保收入还有所增长。社保基金也是稳字当头。这么多年来,社保基金基本上都是盈利的。体现了社保的稳定性。
A股午评:昨晚外围美股涨跌不一。美股纳斯达克指数再度出现下跌。特斯拉大跌。受此影响,早盘特斯拉方向的新能源再度出现下挫。创业板指数一度出现大跌。不过,上证这边由于金融地产表现较为坚挺,指数并没有太大的波动。沪强深弱还是相当明显。其实,这两天的新能源反弹力度不小,调整也是正常的。
北上资金在休息了几天之后,今天强势回归。不过,今天的北上资金并不是来救场的。一大早深股通被砸盘了。宁德时代出现杀跌。沪股通则呈现净流入的态势。其实,北上资金也完全是根据外围的变化来操作的。港股在早盘表现不错。恒生指数终于突破了20000点的大关。而A股还在守卫3000点。实在是无语啊!
早盘两市成交量并没有因为北上的回归而放大,而是继续萎缩。大盘仍然蓄势为冲击3100点而准备。只不过个股涨少跌多。早盘一度下跌家数量达到4000只。只赚指数不赚钱相当明显。金融地产表现不错。新能源和半导体表现较弱。午后的大盘可能还会有所震荡!
看完点赞,腰缠万贯!感谢关注!
什么是开放式基金:开放式基金是基金发出的总量不稳定,基金份额总数随时增加减少,投资者也可以根据基金报价在国家规定的营业场所申购或赎回基金份额的基金。
今天是12月27号星期二,晚间23点07分,刚得知3个消息,立刻告诉所有人,如下所示:
消息一、国家卫健委: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 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
解读:随着新冠病毒的致病力度减弱,咱们的疫情防控就进行了重大调整,先是把新冠的病症等级降到了乙类乙管,紧接着就把防感染转向了保健康,防重症为主。这一系列的转变并非是意味着防控力度的降低,而是为了更加精准有效的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知道当下新冠病毒依旧是处于快速传播阶段,因为每个地区的流动性和人员免疫水平不同,各地区所面临的疫情压力也都不同,新冠的致病力度虽然减弱,青壮年表现的大多是轻症为主,可对于年纪大的人来说,本身就有基础疾病,若是感染新冠就会引起各种并发症出现,预防重症和救助重症就成为了重中之重。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民众来说,家里老人若是体质不好,一定要做好密切的关注和监督,若有身体不适及时就医。
消息二、国家移民管理局:明年1月8日起有序恢复办理内地居民旅游、商务赴港签注。
解读: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停滞许久的境外旅游,签证办理等业务现在也即将要放开了,所有的举措都是为了促进中外人员密切交流,为的是恢复提振经济,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当其冲受益的就是机场航空,毕竟出国办公也好,又或是访友也好,都会离不开航空公司,其次边境放开,对于边境旅游,出国旅游也形成利好,毕竟已经管控了三年,这一次的放开可能会引发出国旅游潮,具有境外旅游业务的公司充分受益,最后受益的方向应该就是港口水运了,毕竟之前对于水运出入境的管制非常严格,现在全面放开,不仅是会刺激水运,还会对航运有所刺激,尤其是边境对外贸易,各种水运口岸和边境绿色通道开放之后对于货物贸易运输构筑了便利条件。
消息三、超140只基金扎堆发行!冲刺新年“开门红”。
解读:每年到了年底总会是各家基金公司争抢排名的时候,之所以不留余力的争抢排名,为的就是通过盈利排名来增加曝光度,从而吸引更多的人购买相关的基金理财产品。今年的基金形势普遍不好,因为市场环境不好,很多基金公司收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不过迫于年底这一波反弹行情的出现,很多机构收益出现了回升,市场积极信号越来越多,从而引发了基金扎堆发行的盛况,这些资金赶在这个时候进行资金募集,为的就是在年后获得主动权,如果能够先行建仓,在年初就形成收益,这会给基金公司在来年募集资金带来更多便利。整体来说基金扎堆发行是基于对于未来行情的看好,这些机构类型资金都是偏向权重蓝筹风格,因此要注意风格切换。
最后说一下市场
指数今天走出了一个高开高走的中阳线,说实话这个阳线拉起来不是什么好事,尤其是留下了一个跳空缺口,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这个跳空缺口短期内肯定要回补,这就意味着后面指数哪怕再强势,在补缺之前也很难出现大涨,这就使得指数的未来预期减弱,反弹的周期也会缩短,所以并非是好事,六千多亿的成交背景下,难以支撑多题材走拉升,所以后面大概率还是维持震荡的局面,既然是轮动格局,那么在操作上就要多低吸和潜伏为主,寻找那些还没有涨起来的方向,一定要注意避免追高。
新冠肺炎改名“新冠病毒感染”了;北京、广州等第一批感染的城市,也开始陆续恢复正常;出入境亦开始陆续开放。
与此同时,美元开始大幅度的走弱,兑人民币的汇率是一路走低;巨量外资蠢蠢欲动,正在押注中国股票和中国基金。
更重要的是:2023年,在欧美经济普遍面临负增长的状况下,我们的GDP增速,至少超过4.5%,大概率在5%-6%之间;房地产也得到了疗伤型复苏,消费会得到较大程度的反扑。
可以说,这些天,从感染恐惧到货币冲击,再到经济基本面,A股的利空已经出尽。大A再萎靡不振、喋喋不休,它就是“恶意不涨”了。
增加金融板块比重迎接跨年度行情
20221227上证指数收盘3095点,上涨0.98%,深成指收盘11106点,上涨1.16%,创业板收盘2359点,上涨1.2%。两市成交6686亿。两市上涨2932家,下跌1967家。上涨家数与下跌家数之比60%:40%。市场有以下几点:
第一,权重股全面上涨。酿酒板块38家33家上涨,5家下跌。茅台酒收盘1773元,上涨0.75%,成交量31.1亿,五粮液收盘181.05元,上涨1.37%,成交量27.6亿。说明主力机构控盘能力很强,筹码集中度较高。
第二,金融板块。银行42家,全部上涨。换手率超过1%有2家,只要用很少的成交量就能使整个板块上涨。保险板块6家,全部上涨。换手率最大的0.35%,上涨超过3%就有2家以上。筹码集中度都很好。券商板块50家,上涨49家,只能财达发布定增股票,引起市场情绪,下跌外其余都是上涨。换手率超过1%有8家。国联,中银,湘财,光大,东方财富活跃度比较高。
第三,医药生物板块。奧园美谷,爱博医疗,昊海生物,诺泰生物,华东医药涨幅据前。在280家医药板块里,换手率超过3%的就达到88家。
第四,国家卫健委20221226发布冠状病毒按照乙类乙管,开放国外进入中国进一步开放。放开旅客入座率等限制。旅游板块24家,西安旅游,三特索道涨停。换手率超过3%的就达到16家。
第五,房地产111家,深振业,新华联涨停。换手率超过3%就有19家。说明国家救市政策与资金继续在房地产板块发挥作用。房地产板块产业链长会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会有很大的好处。
第六,国家粮食政策,发挥作用,粮食生产与农副产品畜牧业会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保民生将会是2023年疫情开放后的头等大事。基金增仓板块涨幅据前,说明基金发行有提速的趋势。
总之,投资者应该看到疫情开放不光是疫情本身,而是全方位的放开。特别是冠状病毒乙类乙管更是经济全面复苏,对外开放的重大步骤。2023年将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年。国家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持续发力。在投资,外贸受阻的情况下,消费类将会有较大的突破。压抑已久旅游也会几何级的增加。2023年跨年度行情会在主力机构拉升权重股板块开花。特别是银行保险将会产生很大的升幅。券商板块的重组与地方政府参股与控股将会呈现变化。投资者在跨年度行情中应该增加金融板块的比重。整体仓位控制在40-60%之间,目前可按照上限配置。当成交量放大万亿以上增加仓位到80%属于安全位置。以上建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