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山里的鸟!河乌!
河乌(学名:Cinclus cinclus)是河乌科河乌属的鸟类,羽色黑褐或咖啡褐色,体羽较短而稠密。嘴较窄而直,嘴长与头几等长;上嘴端部微下曲或具缺刻;无嘴须,但口角处有短的绒绢状羽。鼻孔被膜遮盖。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较短,尾羽12枚。跗蹠长而强,前缘具靴状鳞;趾、爪均较强。栖息活动于山间河流两岸的大石上或倒木上,只是沿河流水面而上、下飞,遇河流转弯处亦不从空中取截径飞行。能在水面浮游,也能在水底潜走。主要在水中取食,以水生昆虫及其他水生小形无脊椎动物为食。
媳妇儿梦娜[太阳]
林木森摄影黄痣薮鹛 黄痣薮鹛(学名:Liocichla steerii)又称黄胸薮鹛、薮鸟,俗称媒婆鸟、老鼠鸟、美人痣等等。是一种小型鸟类,体型较小,它的尾长大约是8—9厘米、体重约27—38克。 因其眼先处月牙形的黄斑而得名,仅分布于我国台湾境内,是中国鸟类特有种。 雌雄同色。额黄黑杂纹,头顶至后颈石板灰色。过眼线黑色;眼前下方有橙黄色斑。背、颈侧、肩榄黄色,腰石板灰色。覆羽榄黄色;初级飞羽外缘榄黄色,内瓣黑色;次级飞羽外侧榄黄色,先端黑色,末端白色;三级飞羽赤褐色;尾羽中央一对榄黄色,其它尾羽外侧黑色,内侧榄黄色,末端白色,其内为黑色。腮、喉、前颈石板灰色,胸、腹榄黄色,脇石板灰色。尾下覆羽鲜黄色,羽轴黑色。喙、跗蹠黑褐色。 由于主要栖息活动于树林底层,经常飞抵林源山坡地的蕃薯园活动觅食,因而它们又被称为“蕃薯鸟”。黄痣薮鹛是杂食性鸟类,食物范围十分广泛,从植物果实、昆虫、其他无脊椎动物到人类丟弃的各种食物残渣。 繁殖期是3—8月,每窝产2—3枚卵,呈淡绿色、缀以暗红色或褐色斑纹。卵平均大小为18.5x25厘米、重3.8克。
春天里的故事
——迁徙中的冬候鸟赤麻鸭
黎明的曙光掀开了夜幕的轻纱,旭日正从东方冉冉升起,天际露出了灿烂的朝霞,瞬间黄河湿地的芦苇和远方的树林被涂上了一层绚丽的色彩,湿地的雾气沸腾起来,随波然而起,顷刻间美丽画卷呈现,铺天盖地的赤麻鸭迎着晨风,沐浴着朝阳的光辉与红彤彤彩霞共舞,显得更加绚丽英姿。
春天里拍到的一组南海湿地赤麻鸭图片,并附小诗一首《麻鸭晨曲》分享给大家欣赏:
黎明湿地去采风,淖尔河畔拍美景。
喜见憨态赤麻鸭,悠闲自得齐欢唱。
成群展翘迎朝阳,结队振羽舞翩跹。
赤黄白翅闪铜辉,群鸭嬉戏呈画卷。
镜头定格捕瞬间,绚丽英姿同分享。
赤麻鸭,包头黄河湿地常见的冬候鸟。喜欢平原湖泊地带,筑巢于近溪流、湖泊的洞穴,喜欢集群。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也吃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小鱼虾。五色斑斓的赤麻鸭,憨厚可掬惹人爱!记得宋朝梅尧臣诗曰:“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宋朝以前的人常把赤麻鸭称作“鸳鸯”,而把现在的鸳鸯称为“鸂鶒[xī chì]”。诗人在诗里提到的“野凫”就是我们现代人通常意义上的野鸭。赤麻鸭是野鸭的一种,其憨态可鞠,一生只会钟情于一个伴侣,而鸳鸯则是一个大难临头各自飞的主。许多古人眼里定格式的界定,在现代生物学中被推翻。被视为人类爱情代言的鸳鸯只是表面恩爱而已,实则风流花心,鸳鸯夫妇如果有一只不幸死去,另一只最多伤心三天,即便雌鸳鸯生了宝宝,雄鸳鸯对她们也不管不顾,且转身就会另觅佳人。而“黄凫眠岸”的赤麻鸭则不同,它们是夫唱妇随的楷模,如果赤麻鸭它们其中一只不幸离去,另一只会孤独绝望,甚至会用一种极其残忍的方式,绕颈自杀殉情而去。或许天鹅、鸳鸯和赤麻鸭,人类对于它们所寓意的天长地久的爱情,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性的文化符号。赤麻鸭白脸颊,羽毛颜色亮丽,有着一副温顺和善的眼神。它们通常都是成双成对的歇息,游戏,既使是成片的队伍也是两两紧挨着。只有到玉米地里觅食时才成群结队的去,成群结队的回,无论去与回,它们都大声地叫唤着——嘎嘎嘎,嘎嘎嘎!更像是在对未来呼唤!呼唤着与人类、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