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人事局(日照人力资源部)

   日期:2023-04-20     移动:http://mapp.b2b-1.com/baike/172645.html

#青岛头条#《老街往事 • 剃头》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住的这条老街上没有一家象样的剃头铺,都是一家一户的在堂屋中放上一把木制的包着皮革座垫的带扶手的理发椅子,后靠背是无法放平的那种,一个白瓷的洗手盆,上方的墙面的搁板上放只洋铁皮水桶,水桶下方的出水口按上一个铜质的水龙头,龙头咀上套一截橡皮管子就成了……当时女人鲜有进剃头铺的——结婚之前要扎小辫儿,剪了头发就意味着结婚了……医学院校教生理的女教师为了工作方便一上班就把辫子剪了,去烫上一头卷发先把自己倒饬成一个“小媳妇儿”模样儿。六十年代我们院里调来一位戴老师,她就是这样的扮相儿来报到……人事科长是位入城干部,介绍完了单位的情况后又关照了一句话——小孩子可以带来送本院的托儿所……那个时候的戴老师还是一个大姑娘,这个段子一直被讲了好多年。烫发是个专业的技术活儿,最近的理发店在东镇街里,周日要起早去排队。

后来,随着五十年代中期的《女篮五号》、六十年代初的《女跳水队员》还有王丹凤主演的喜剧片《女理发师》给我们街上的女人乃至全国各地的女人们带来了一场“发型革命”,女人的齐耳短发起初就是被称为“女篮五号”头的,后来又叫“上海头”,再后来到了七、八十年代就叫“白菜帮子头”了,我们形容个头型都没忘记自己的特产,这恐怕也是全国唯一的叫法了。

其实,当时的中老年女人也是挽着发䰖,在后来的那场“闹剧”中有几位老人的发䰖自始至终没人敢去动刀剪——宋先生、何先生(香凝)、林大夫(巧稚)……国人对于剃发历来还是很看重的。

建国以来,青岛的理发业一直都是被诸城、日照、胶南一带的人们所把持着,这也是人家从小就传承的吃饭的手艺,外人是不容易进入的……西村里和东广场有两家合作的理发店,每家有七、八只椅子已经算是中上等的大店了……西村里的这家手艺最好的是一位国字脸的老大爷,寿星眉都白了,一口日照乡音,他学徒的时候经常挨打,做起活儿来总是战战兢兢……有一次师父装上一袋旱烟,他立马上前点火,手抖的总是点不着——过去的旱烟袋杆儿比人的胳膊还要长,将烟咀含着的时候自己够不着点火。师父不高兴了,上来就是一把掌:协他娘!他这是在点大炮?!如果生活在农村生活,油灯、炉子都是借火的好地方——曾有前辈讲我们老院长家乡人的笑话,他们在传达室坐着等老院长下班,无聊时就拿出长烟袋杆儿装上烟末儿,然后将烟锅子贴在从天花板垂下的灯泡上面“吧哒、吧哒”地借火吸烟了……这是解放初期市郊的乡村还没有电灯的陈年旧事了。

那个时候的理发师傅俗称“代诏”,这是宫里侍侯天子的官衔儿,青岛市井都是称之为“代周”,把这个“诏”字给地方化了。这是一门绝技,属于家传——推拿、正骨、手法复位、点穴才是他们的秘笈所在,当时的大小剃头铺子还兼着骨科理疗康复的诸多功能呢!

我三十多年前的邻居是某医院的财务主管,他想让自己的女孩子接班也已经内定通过了,但需要参加人事局的统一资格考试走一下流程……结果差几分通不过。无奈之下只好去顶替了孩子的母亲,在中山路某理发店在后台洗了一年的头,那个年代的卫生条件洗头还真能洗下灰来!店里的老师傅看女孩子勤快,于是安排到前面学理发。两年后参加“全国美发大赛”获了一把“金剪刀”奖,第二年又是一把“金剪刀”……从此就名声大震了,每天都要提前上班先给两个新娘子盘头发,由于是名店收费近90元了还要提前约号儿,还有香烟和喜糖……他爸很庆幸自己的女儿没有去他的单位……“做天下头等事业,用世间顶上功夫。”哪一行当做精了都会当状元,不知不觉地身边的这项工作几乎都被温州人给拿走了,我们记忆深处的剃头铺也巳经消失了半个多世纪了……楼上的那个小姐姐也该退休了,我们的城市还有自己土生土长的“待诏”吗?(照片来自网上)

免责声明:日照人事局(日照人力资源部)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通知我们删除! (留言)
 
 
更多>同类百科知识
0相关评论

图文信息
最新发布
行业资讯
最受欢迎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B2B-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