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高伯龙收到钱学森寄来的两张“小纸片”。然而没想到,就是这些看着不起眼的小东西,却让他耗费了一年半的时间破解,并创造了奇迹。
他就是我国国宝级专家,被誉为中国“激光陀螺奠基人”的高伯龙院士。
1928年6月29日,高伯龙出生于广西南宁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上海交大高材生,继承良好学术基因的高伯龙从小天资聪颖。即使因战乱,求学异常艰难,他也仅用了五年时间就学完了六年的课程。
1947年9月,高伯龙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他任职中国科学院,之后又在国防科大的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任教。
在众多学霸之中,高伯龙也是最出众的那一波。他的同班同学,粒子物理和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院士回忆说:“高伯龙专业基础扎实,特别善于解决疑难问题。老师出得很难搞的题目,他会用很基础的方法,轻松地解答出来。”
1971年,钱学森先生给国防科大寄来了两张神秘的“小纸片”。只有极少数人知道,这两张纸片上面写的是激光陀螺的大致原理。
激光陀螺,是自主导航系统最为重要的部件,运用于现代高精度武器定位。
“在国外,激光陀螺的研发资料作为国家级机密,被严格封控,我们所掌握的只有这两张小纸片。”一位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回忆说。
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对“激光陀螺”的研究为空白。要破解这两张纸片上的“密码”,其难度就好比让一个从未见过火箭的人,去设计火箭一样。最终,这个艰巨的任务最终落到了善于“攻坚克难”的高伯龙身上。
1975年,47岁的高伯龙开始正式接触“激光陀螺研制”项目,从零开始进行激光的研究。谁知,仅仅一年半的时间,两张小纸片上的密码就被破译了!
学术功底极强的高伯龙,经过大量数学计算,反向推导得出了“激光陀螺”的原理公式,拟定了我国独有的激光陀螺研制方案。之后,他又编撰了《环形激光讲义》,为我国激光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位激光陀螺界的“新人”以令人震惊的速度成长为激光陀螺界的“超级巨星”。
然而,仅有理论储备是不够的,还需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体现其价值。当时,国家能给高伯龙团队下拨的经费只有4万元,对于“激光陀螺”这项高尖技术的研发,无异于杯水车薪。
可高伯龙坚信,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就没理由做不到。经费不够,能力来凑。高伯龙带领团队将一间废弃的食堂改造成了实验室。他们了解到大理石的膨胀率很低适合做实验,便亲自去建筑工地收集。需要高质量的玻璃和高清检测仪器,他们就自己动手去做。
研发的困难令人难以想象,高伯龙这样的天才选手也无法轻易成功。他把相关书籍翻了个遍,没日没夜地埋头分析试验,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为了解决许多人力难及的数学推导和计算,从没学过编程软件的高伯龙又以60岁高龄自学了计算机编程。
关关难过关关过,高伯龙和他的团队在1993年研发出了“激光陀螺”的样机,却没想到样机在第一次试运中出现问题,研发失败了。这相当于否定了他们近二十年的努力。高伯龙不愿意放弃,坚信自己的研发思路没有问题,并做出“一年之内一定解决”的承诺!
这是攻坚最困难也是最关键的一年,已上了年纪的高伯龙直接住在了实验室里“死磕”到底,一下暴瘦了30多斤。功夫不负有心人,激光陀螺工程样机于1994年,顺利的通过了鉴定,并且成功的运行。
随着激光陀螺研发项目的成功,我国成为了继美国和德国之后,第三个独立完成激光器研制的国家。领先很多欧洲的发达国家二十多年。
已经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高伯龙仍不肯停歇,又一次挑战全新高度:让激光陀螺应用到我国国防事业,给“国之重器”装上眼睛。2006年,我国第一套新型激光陀螺的导航系统诞生,至此激光陀螺技术发挥了真正价值,使我国的导弹如同拥有“眼睛”一般,发发精准命中。
高伯龙院士一生只专注一件事,除了国家和科研,剩下的一切仿佛都与自己无关。因为工作的高度机密性,高伯龙和团队很少出现在媒体大众的视野,更别说获得什么名利。
2014年,央视节目《军事报道》曾播报关于高伯龙院士的新闻。年事已高的高伯龙院士对上电视丝毫不在意,完全无视镜头,只穿着一件破旧白背心坐在实验桌前,盯着屏幕单指敲着键盘,极为专注认真。他纯粹的学术精神感染众多观众,大家亲切地称他为"背心院士"。
2017年12月6日,这位为中国激光科技事业开疆扩土的伟大院士离开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想着自己未能完成的科研项目,希望同事和学生能完成他无法完成的事业。
高伯龙院士把自己的才智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生动诠释了科技工作者脚踏实地研究,知识报国、以身许国的人生价值。我们会永远铭记高伯龙院士对我国国防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以及他至纯至臻的“死磕”精神。
2014年,薛兆丰在某大学演讲,他正讲得兴起,突然一位女学生脸红脖子粗地质问他:“薛老师,你说廉租房不能配厕所,扪心自问,这样的经济学有人性温度吗?”
薛兆丰淡淡地说:
“廉租房还真不能配厕所,即使你不理解,可这就是经济学,我们必须尊重规律。”
看大家似懂非懂,薛兆丰随即讲了个故事,听了故事后,大家顿时恍然大悟……
乾隆年间,全国很多地方发生特大旱灾,农民们辛辛苦苦劳作一年,却颗粒无收。
和珅受命前去灾区赈灾,路上他发现有人在街上施粥,粥棚前排起了密密麻麻的长队。
和珅皱着眉头,从地上抓起一把沙子就扔进了冒着热气的粥锅里。
随行的官员都惊呆了,连他的心腹随从都不明白他为什么这样。
灾民已经够苦了,和珅这不是往他们伤口上撒盐,欺负穷人吗?
心腹悄悄问他这样做的原因,和珅耐心地解释:
“真正的灾民根本不会在乎粥里有没有沙土,只要有口吃得就行。”
“混在里面蹭吃蹭喝的人,就会因为嫌弃粥脏了而不吃,这样,真正的灾民就能活命可。”
和珅所用的的方法,就是我们今天经济学里的“歧视”原理。
看似很不人道,但对筛选真正困难的人却十分有用。
就像前面提到的廉租房,如果廉租房设上独立卫生间,搞得跟普通商住房没啥大区别,那穷人肯定住不上。
这就跟清洁工的工资不能太高一个道理。
清洁工的工资一旦高了,就会被富人盯上,那时候,还有穷人什么事呢?
听到这里,所有人都恍然大悟,那名质疑的女学生也频频点头,露出了心悦诚服的笑容。
薛兆丰原本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任职,同时担任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
工作7年后,2017年2月的某一天,他接到了罗振宇的邀请,请他做音频付费栏目。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薛兆丰接受了邀请。
他认为信息时代,网络如此发达,能利用网络普及经济学,是一件好事。
让薛兆丰没料到的是,他的《北大经济学课》上线不到两个月,订阅人数就已经超10万。
不到1年时间,订阅人数就超过了20万,直接为平台创收6000多万。
薛兆丰火了!他的线上课堂,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学课堂。
人红是非多!随着薛兆丰名气越来越大,各种批评的声浪也此起彼伏。
有人批他贩卖三流知识;也有人骂他钻进钱眼里,枉为人师;还有人讽刺薛兆丰根本不是北大的正式教授。
对此,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亮力挺薛兆丰:
大学教授为什么不能将知识价值发散,让稀缺的知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呢?是不是正式教授有什么关系?北大有很多教授,有几个做到了他这样的成就?
薛兆丰对质疑他是否北大正式教授的言论不置可否,不过对于“付费只能买到三流知识”的批评,他果断给出了回应:
“知识的深度,是以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为衡量标准,知识的价值与是否付费无关。”
薛兆丰赚得盆满钵满,却在大家羡慕的眼光中,做了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决定:
从北大辞职,专心研究如何把经济学讲得更加通俗易懂,让更多普通百姓受益。
潜心研究多年,一部《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横空出世。
这本书共10章,深入浅出用大白话给我们演绎了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
年轻人怎样把世界看明白?打开世界500强大门的钥匙是什么?你为什么一定要读大学?市场经济会不会让人变得淡薄?
......
薛兆丰对很多问题做出了让人匪夷所思的回答,但是细想起来,他说的又并非毫无道理。
比如有人问:“穷者越穷,富者越富,这话有没有道理?”
薛兆丰说:“财富的积累包括开拓和守护,这些都需要成本,而富人付出的成本,有很多时候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书里还有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一个人越是能把未来看得远、看得重大、看得清晰,他对自己的自律就会越强。
我们追求的不是一刹那的最高幸福,而是幸福总量的最大化。
你不找竞争,竞争就会来找你。不断迭代、不断学习,也是长远之道。
女朋友与科斯定律:如果你真的相信科斯定律,就会知道,只要交易费用足够低,那么不管这个女孩现在在跟谁谈朋友,最后她都会跟最适合她的人在一起。
薛兆丰说他写这本《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是为了让不懂经济的普通人,能够简简单单看懂经济,不被纷扰的世事迷惑,活得智慧通透。
结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经济难题,给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把深奥难懂的经济学知识生活化,碎片化,通俗化,非常适合没时间从头系统学习的普通大众。
如果你想看清世界的运行逻辑,做个明白人,生活和工作中少踩坑,强烈推荐你看看《薛兆丰经济学讲义》,相信会有不小的收获。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奇葩说导师薛兆丰著 罗辑思维经济入门理论读物
2007年以后,我国正式成立了一家主权财富基金——中投有限责任公司。中投公司的投资非常分散,股票、债券、大宗商品、房地产等都是它的投资领域。中投公司自成立以来,曾有过两笔受世人瞩目的投资交易。一笔是成立之初以30亿美元入股美国著名的私募股权基金黑石,旨在强强联合,在金融市场上打响第一炮。但中投公司在购买股权后不久就遭遇了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黑石股价大跌,中投也遭受了严重亏损。但因为这笔交易,世界都记住了这只来自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另一笔是2012年以10亿美元投资了阿里巴巴,在2014年阿里巴巴IPO时,这笔投资已经增值了400%,估值达到了50亿美元。——摘自《香帅金融学讲义》
程加飞书邢淑华撰冬奥冠军谷爱凌联
籍归母国赤心显;
名冠環球初梦圆。
程加飞,女,山东泰安东平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泰安市女书画家协会副主席。
邢淑华,女,山东泰安东平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凝炼古文学学院词部创始人。2014年以来从事宋词教学与培养词教老师工作,有电子版宋词中长调创作讲义一部,小令班讲义正在完稿中。喜欢传统古诗词吟诵,致力于吟诵教学与推广,主攻华调、唐调、普话吟诵。
1
《吴军数学通识讲义》
吴军 著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 2021-04
豆瓣评分:9.2
图片
在自然科学中,我们相信测量和实验观察,并且基于测量和观察得到量化的结论。
但是在数学上,观察的结果只能给我们启发,却不能成为我们得到数学结论的依据,数学上的结论只能从定义和公理出发,使用逻辑,通过严格证明来得到,不能靠经验总结出来。
和自然科学不同的是,在数学上,决不允许用实验来验证一个假说(在数学上常常被称为猜想)正确与否。
如何一眼识破庞氏骗局、做好理财、投资?如何在购房贷款时做出最优选择?
如何增加简历通过初筛的几率?如何规划公司的发展曲线?
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如何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如果你也关注这些问题,希望借助数学思维来更好地提升自己、认知世界,这本 书希望你一定要看。
这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的数学通识讲义,书中通过关键知识点串联起整个数学体系,帮助你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
而贯穿全书的数学发展史,其实就是人类认知的发展史,你可以借此逐步训练自己的认知:从直观到抽象,从静态到动态,从宏观到微观,从随意到确定再到随机。
对于理工专业的读者,这本书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梳理以往的数学知识,站在更高的地方更全面地看待数学以及人类知识体系;对于非理工专业的读者,则能更好地训练自己的数学思维,让你直击本质、化繁为简,做出正确的决策。
作者:吴军
他的著作《数学之美》荣获国家图书馆第八届文津图书奖、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文明之光》被评为2014年“中国好书”,《浪潮之巅》荣获“蓝狮子2011年十大极佳商业图书”奖。
2
《天下英雄谁敌手》
刘勃 著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21-04
豆瓣评分:8.5
图片
这是“刘勃说书”系列的第二部。
三国还未归晋,曹刘已成传说。
故事流传千年,方有《三国演义》。
解读三国的常见套路,是用史料纠错演义;
本书反其道而行之,探究史实如何被大众审美和文人趣味塑造成型——犹如看见两位美人,是如何一步步化妆乃至整容的——这无疑是极有趣的。
通而能脱,既脱且通,这样的人物当然极有魅力。
只通不脱的套中人,早晚会觉得自己活得压抑,于是羡慕曹操那种潇洒放恣的状态;
只脱不通的话,那就只能感叹“文能穷人”,“我被聪明误一生”,内心深处,恐怕还是难免要渴望事功。
精明如鲁迅方面很清楚以自己爱吐槽打脸的脾气,如果遇到曹操,多半会被他杀了,但另一方面也毫不掩饰对曹操的推崇。
文学评价,本不能以现实的利害计算。
作者:
刘勃,著有《小话西游》《失败者的春秋》《战国歧途》《传奇中的大唐》《不是东西》等书。在《读库》《南方周末》《国家人文历史》等报刊、MOOK发表文史随笔多篇。纪录片《生活在古代》文学主笔。
3
《印度次大陆》
[美]托马斯·特劳特曼 著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出版年: 2021-04
豆瓣评分:8.9
本书是作者为密歇根大学本科生开设的“印度文明通史”课程讲义,简要概述了世界古老文明之一的印度次大陆文明的发展历程。
译本经过校译者细致的校订,更正了台版译文的错译、漏译之处,统一了专有名词,增强了译本的可读性、可信性。
印度次大陆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孕育了领受河流滋养的大河文明,其独特的地缘强有力地塑造着次大陆文明。
世世代代的印度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着属于自己 的辉煌灿烂的文化。
这里也是古代国际贸易的十字路口。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环绕着印度次大陆,见证着多元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早在公元1世纪,来自地中海和阿拉伯海的希腊商人已经学会利用季风的周期性,勇敢地驶向印度及更远的地方;
同时,中国人也建造了可以航行于海洋进行国际贸易的巨大帆船。奢侈品海洋贸易快速发展起来,连接了罗马、希腊化中东、印度、东南亚与中国的港口。
阿拉伯海上密密麻麻的大帆船将印度文明的智慧与富庶,载向了东亚、西亚、北非和欧洲。
作者摒弃繁复的专业术语和概念,用十分简洁通俗的文字和最短的篇幅,生动叙述了印度次大陆从古典文明的发祥到现代文明建构的历程,上至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兴起,下迄南亚民族国家的建立,涵盖印度次大陆从古至今的政治、经济、社会、科学和艺术等方面,展现了印度次大陆5000年丰厚的文明史全景。
如果此刻你没有月入大五(六)位数,那“穷”是我们此刻共同的关键词。如何由穷变富,拉轰的解决策略和多数人不一样。因为和少数高手趋同可能会成功,和多数普通人趋同则必定会失败。
过去认为多考证能改变贫穷的处境,大错特错。
读书多学历高能力强就能致富吗?未必。重庆2014年高考状元考了三线城市公务员,多少饱读诗书的高手在厂里奋斗,最强大脑的选手未必成为富人,解决问题的高手走在大街上一抓一大把。到底致富的逻辑是怎样的,这是一个真正重要的问题。
学习会是好办法吗?不是,除非能跃迁层级的学习。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书特别有趣特别励志特别哲理,但是他们真的能解决问题吗?未必。拉轰在过去三年,读完了很多书(没有一本小说),听过的付费课程不计其数,收藏的书籍和课程达到10T(10000G,绝对超越全网绝大多数书友),经验是大多数的书能够变得更犀利更智慧更博学,比如《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见识》《格局》《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非暴力沟通》《跃迁》《产量》等,而《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是不一样的,它和樊登的《低风险创业》一样,直接指向最实际的问题:穷,而又比《稀缺》来得更通俗易懂。
财富有逻辑吗?有,但即使知道依然很难。
多数人希望提高收入,但每天都在财富之路上背道而驰,比如拉轰自己。难道真的有一种方法是有效的吗?很遗憾,没有。但是假如一件事成功的概率为千分之一(就是一所学校只出一个富人),那么最智慧的方法就是重复足够多的次数并在每一次失败后做得更好。
有钱人的逻辑如何?和普通人根本就不一样。
富人极少花时间在没有意义但使人快乐的事情上,比如短视频、游戏、低质量的阅读。如果你真的想要变得富有,你可能也看过《穷爸爸富爸爸》,那很棒。但拉轰要说的是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更加的直接和有效(案例)。
致富的困境是什么?就算什么都知道一切,也未必有效。
穷,就读书。拉轰读过的《低风险创业》《稀缺》《富有的习惯》《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穷爸爸富爸爸》印象比较深,讲出了财富的秘密,但知道并没有多大用。
我也想听听大家的故事,关于穷让你苦恼